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挖掘清江浦六百年发展内涵 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

 

  ■ 石平洋 徐忠

  3月19日,我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市委姚晓东书记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强烈的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真正将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努力让千年运河留下鲜明的淮安烙印,为传承中华文脉、复兴中华文化贡献淮安智慧和力量。为了更好地谋划推进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文特地对运河之都清江浦伴随着大运河由昔日的兴盛到衰微再到现在的崛起历史进行整理分析,挖掘江浦由河道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市镇和中心城市的发展内涵,从历史维度正确认识清江浦6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以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再现昔日运河沿线四大名都的清江浦的繁华。 

  因运河通畅而发展兴盛的清江浦

  清江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和京杭大运河密切相关。京杭运河起源于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进军中原,开挖自扬州西长江边的茱萸湾向东北的航道,沿途拓沟穿湖到淮安末口(今淮安河下古镇东北侧五里)与淮河(即古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史称邗沟东道。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堰,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亦名北神堰)。后称之为“末口”。此时已经形成了淮安以南水路运输通道,可以到达长江流域,淮安以北仍以陆路运输为主,是军事上的“南船北马”。

  此后的历代运河在淮安境内的河浦开凿,都是为了解决半截水运半截陆运的“南船北马”之困,以使南北船运直航。隋统一中国后,利用前代已有的船运河道及天然河湖,进行了拓宽、浚深、裁弯、连接,形成了由都城洛阳经山阳渎直达余杭的京(洛阳)杭(余杭即杭州)大运河。五代宋代为使南来北往的官船军船漕船直航,曾两次沿原乌沙河故道开挖调节长江与淮河水位巨大落差的沙河: 

  一次是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世宗柴荣伐南唐,从淮河入江的战舰,被堵于北神堰(在今淮安北五里古邗沟入淮处),他实地勘测,亲自规划决策,紧急调动兵民,仅十天时间就拓宽挖深老鹳河(即沙河前身)所有战舰从邗沟入江南征。另一次是公元984-987年,从南方北上的船只,经邗沟出末口进淮河。要逆行淮河220里,方能抵达泗州(今盱眙淮河对岸)之汴口,溯汴河再向京城汴梁进发。邗沟由末口入淮后,西行有山阳湾之险,不利航运。淮南转运使乔维岳为避开山阳湾之险,在山阳湾南侧开沙河。“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由末口至大清口对岸磨盘口入淮,并在磨盘口附近创建世界上最早的二斗门箱式船闸,免风涛之患达百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称帝后,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平(改称北京),为调运漕粮进京,即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陈瑄为督运总兵,全面整治运河,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建成。取上游清口之清、下游长江之江,入江入海的河道曰浦之意,把新沙河命名为清江浦(1415年时的清江浦只是一个河流的名字)。《明史o河渠三》载:陈瑄访问勘查,“乃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工成。缘淮安西(管家)湖筑堤十里以引舟。”这就是说,循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引水至清口对岸入淮。为调节水位高低,又建造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道节制闸,来解决南下漕船由淮入江、北上漕船由江入淮水位落差过大的难题。由此清江浦成为南北“孔道”、漕运襟喉,使原本是人烟较少的“闲旷之地”,很快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由转运南北漕的河渠之名的清江浦,被作为通埠码头的市镇名称。

  由于水运的兴盛,清江浦由河兴镇兴城而兴起运输业、造船业和服务业的三大产业。与之相关的仓储、装卸、造船和旅馆、饭店、商行、商店等产业随之兴起。在清江闸南堍建常盈仓,中转漕粮,皇仓巨制,坚基广厚,有700多间,后又建淮安仓800间仓房。特别是开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清江督造船厂,修造漕运舟船,厂地沿清江浦南岸排开,绵延20余里。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公元1490--1544的55年中,共计制造漕船30558艘,平均每年造船550多艘。当时的清江浦两岸,五方辐辏,百货山列,酒肆旆联,街市栉比,贩夫走卒蚁聚,豪门巨室鳞次。一片繁华景象。

  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河道总督由山东济宁移住清江浦开始,清江浦逐步成为河道与漕运的管理中心城市。后来在雍正年间河道总督一分为三,管辖淮扬、淮海、淮徐三道的南河道总督仍然驻节于此。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清河县治于清江浦。咸丰《清河县志》卷三《建置》篇记载:“咸丰三年(公元1853)城内有户三万余家。”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卷2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巡抚陈宏谋鉴于清河县城有朝不保夕之虞,奏准朝廷,将原属山阳县的清江浦和王家营、韩信城等划归清河县。

  清王朝的各种管理机构驻扎清江浦,清江浦成为官商要地。如治理河道的河道总督部院、管理漕运的漕运总督公署、管理仓储的库道署、管理江海运输的道署、管理军事的都司署、参府署淮扬镇总兵,以及淮安府同知、江北提督、江淮巡抚、清河县署等等都设在清江浦。属于产业性的督造船厂、丰济粮仓、铜元制造局等也都在清江浦。使清江浦在清代既是运河和河道治理、河运管理的政治中心城市,又是交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具有现代化城市元素的经济中心城市。

  因运河淤塞从繁荣走向衰微的清江浦

  大运河和淮河成就了清江浦经济的繁荣和重要交通地位。明代席书《漕船志》描述淮安:“长淮居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清乾隆年间淮安籍诗人、文学家、刑部右侍郎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说淮安是“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周恩来1914年10月在《射阳忆旧》的长篇散文中所写:“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

  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后,清江浦以北直到京城的大运河淤塞直至断航,担负漕运和民运的船只不能通畅行驶,改成陆路运输,形成了清江浦“南船北马”的重要交通地位。清朝的船政管理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与官员所乘官船通过,限制民间客船、货船行驶。因此一般商船、旅客,凡是由南而北的人与货物都要在清江浦大闸口附近石码头舍舟登陆(南船),到清江浦北面过黄河(今称古淮河,国家测绘局称黄河夺淮故道),到对岸的王家营(现王营镇)换乘车马(北马);由北而南者则至王家营弃车马渡黄河,至石码头清江浦登舟,这就是“南船北马、辕楫交替”,造就了清江闸北侧--石码头和王家营一带水陆运输交替的繁荣景象。据清雍正年间的一份奏折称,仅在石码头领有营业执照、专为往来行旅服务的脚夫就有约12000人。“据《王家营志》记载:清乾隆以后,王家营商业最盛时期,居民有2000余户,镇中粮行、旅舍、饭店、车骡厂林立。若值会试之年,南方学子北上京城,王家营就呈现”日出千车“的盛况。当今新立的”南船北马“碑后的《清江浦记》,对清江浦当年盛景描述:”当其盛时,夹河二十里,居民十万户,肩摩毂击,袂帷汗雨,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虽汉口、金陵不能过也。其间国帑挥洒如土,脂膏流于街衢,尤为清江浦之繁华,涂抹奢靡之色彩。

  清江浦以北的运河淤塞导致漕运转海运,使清江浦由繁盛转向衰微。据《清史稿o河渠志o运河》记载:到了“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运河十余年梗塞不通,漕运转海运。”加之捻军、太平军起义,清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河道疏通。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运河漕运就此断绝。19世纪70年代,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包所有江南漕粮运输,全部经由海运到北方,尽管清江浦以南运河仍可通航,但因北方运河断航,清江浦漕运中转站地位失去,导致客流量大大减少,商业活动日渐衰微。随着漕运的衰废,清王朝大量裁撤驻扎在清江浦的官僚机构,清末停废的所局有20多个,到1904年漕运总督也最终裁撤。清江浦市民原本由漕运、河工、盐务带来的大量的工作机会也都随之丧失,原本赖以存在的许多消费性行业也走向了萎缩。

  近代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更致清江浦水陆运输都走向衰落。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民国续纂清河县志》“俯仰数十年间,有风景不殊之感焉”。随着城市经济萧条和贸易萎缩,清江浦的人口也锐减。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清江浦人口高峰时曾达54万人,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江浦人口已不及10万,1949年解放时,清江浦的人口仅剩3.6万人。有民谣说:清江城“一条马路两座楼,一名警察管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

  因战乱和政权更替而形成区域政治中心的清江浦

  从清末的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直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清江浦因南北水路与陆路交通枢纽中心地位的优势,多次成为苏北乃至江淮地区的政治中心、行政中心城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王朝为加强统治南方的军事力量,令新军十三协驻清江浦,并扩充为混成旅,使清江浦废掉漕运中心后成为军政中心。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清军混成旅,经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成员进行策反教育,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策应武汉起义,脱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宣布淮阴光复,在清江浦成立了江北都督府(即江北军政府),清江浦成了苏北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城市。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裁撤驻淮城的淮安府,新设淮扬道,道府驻清江浦,由此成为淮扬行政、军事中心。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掉各县重名,原山阳县与陕西山阳县重名,改山阳县为淮安县,治所淮城;原清河县与河北省清河县重名改为淮阴县,治所清江浦。同时民国政府改江北都督府为淮扬镇守使衙门和淮扬道衙门,均设在清江浦,继续是淮阴和淮扬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月,国民党政府改设江苏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府治所清江浦,成为所属各县的行政中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沪、宁,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避淮阴清江浦,为暂时省会,直至1939年3月,清江浦沦陷,省政府才迁避到里下河的兴化、曹甸、车桥等城镇。

  1945年9月6日,新四军三师歼灭日伪军8500多人, 解放了日伪统治下的清江浦,首次把清江浦列为县级市,首次建立了党政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清江市委员会和清江市人民政府。10日,新四军军部由黄花塘移驻清江浦。10月25日,统一领导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大解放区的8个行政区、70个县市的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清江市成为省级的苏皖边区政府首府和直辖市,全市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据当年4个月的统计,清江市有49个行业、1457户商店和摊贩正常营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繁荣,永丰、华通、利民、鸿记等较大的运输公司营业兴旺,举行了运输同业代表大会,成立了清江运输工会。

  1946年,国民党破坏国共签署的和平建国“双十协议”,捍然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清江浦。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清江浦获得了二次解放,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先设两淮市,市政府驻清江浦。

  解放后由百业兴旺向崛起腾飞的清江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开国总理周恩来批准对淮河和大运河的大规模治理, 特别是清江浦段的大运河改道和南水北调的开创,使淮河和大运河获得了新生,也使淮安从多年饱受水患的灾难中解脱出来,并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水城”优势,千里淮河从洪泽湖入江入海,境内洪泽湖及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等四湖镶嵌,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等五河穿城。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连续多年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清江浦600年沉浮,随着大运河的兴而兴,衰而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又获得了新生并走向辉煌。深入挖掘清江浦600多年发展的历史内涵和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弄清“南船北马”形成过程与清江浦的历史渊源,并把清江浦600年发展史融入千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进淮安市科学跨越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因此本文建议:

  一是要深入挖掘广为宣传清江浦600年的历史与千年运河的关系,特别是要把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广为宣传,让全市人民特别是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部门人员熟悉清江浦600年沉浮和兴-衰-兴的发展历史与其中蕴含的规律,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全市人民按照新时代、新基础、新方向、新目标、新规划,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弘扬“包容天下、江淮崛起”新淮安精神,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具有周恩来总理故乡“象征意义”的新淮安核心区。

  二是广泛收集文学名著古诗词中歌咏淮安大运河和清江浦的名篇佳句,并运用到大运河文化带项目中,有的可以把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用具有当代新文风的碑文配画、诗词(配白话文解释),让游客看得懂喜爱看的文画配、诗画配、词画配,建成景点,形成景观。例如大闸口,可形成一个诗词文与画相配的清江浦故事园。

  三是邀请一些文史专家学者作为顾问,请他们参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策和项目推进,提供政策研究、理论参考和决策咨询等服务。

  四是在各个项目建设中融入历史与现代的元素,既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又要展现现代的风采,增加项目的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

  本文作者:

  石平洋:中共淮安市委党校副校长;

  徐忠:淮安文史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