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历历万乡

 

  □ 孙晓敏

  知道萧红,因为鲁迅先生,那篇《回忆鲁迅先生》,是公认的纪念先生的文章里写得最好的。我读了多遍,每次眼睛都湿湿的。鲁迅先生去世时,萧红在日本,三天后才知道。她陆续写了很多追忆文章,曾结集为一本小册子。

  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祖父一样,是她在世间遇到的难得的温暖。读《呼兰河传》感觉就一个字:暖。呼兰小城的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商铺林立,热闹喧嚣。萧红写的最多的却是一个大泥坑子,在泥坑里粘住的马腿、翻掉的马车、淹死的小猪,以及由此引发的众生相。孩童的眼光天真、幽微,看得到转瞬即逝的细枝末节。

  第三章写祖父和祖父的花园,如同一首流淌的小夜曲,安然、灵动。在红的红,绿的绿,明晃晃的花园里,感受草木生长、四季变化,和祖父念诗,和祖母玩闹,锄草、追蚂蚁、吃喜欢的鸭肉。像黄瓜一样,愿意上架就上架,愿意开花就开花。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幼年的记忆,难以忘却,记在这里,成了永恒的经典。

  读《生死场》的感觉也是一个字:冷。第一次读,是在一个夏天。窗外苦夏,热浪袭人。读完第一章“麦场”,起身倒了一杯热茶,捧在手里,一口一口喝着,却怎么也压不住小说带来的冰冷和绝望。常常闭上眼,停顿一会才能继续。菜圃、屠场、荒山、羊群,传染病、蚊虫。说是罪恶的季节,一点也没错,连人的舌头都是黑色的。清澈的白山黑水,遭遇过外敌入侵的屈辱和苦难。萧红塑造的一个个如蚂蚁般卑微的底层小人物,昭示着大时代的动荡变迁,力透纸背,一寸河山一寸血,其情怀在家国间、天地间。

  读萧红的小诗和一些零散作品,除了《商市街》,印象深刻的不多。毕竟隔了百年,用白话文写诗自然比不了今日,直白、生涩难免。经常翻看的依旧是《呼兰河传》和《生死场》。在文字的冷冷暖暖间,伴随自己人生的风雨冷暖,读完了,也释然了,放下了。

  3月8日,放假半日。我无所事事,在家里拿着遥控器搜索电影频道,看到《黄金时代》,点击进去。影片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编、导、演俱佳,称得上“黄金组合”。长日悠悠,光影、树影朦胧,我安静地看着,内心如海潮般涌动,说不出来的滋味。影像褪去,定格成一段民国记忆。倘若今时今日,萧红的故事还会是故事吗?在关于萧红的描述里,大众对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更为关注,包括这部格调很高的《黄金时代》。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萧红的人生历程无可替代,她的绝世才华和作品才是真正的金子,人们为什么不去多关注?

  萧红一生,几段情感经历,不管他们承不承认,私以为,所谓的爱人、恋人,没有一个真正爱护她、尊重她,有才华、会写文章又怎样,萧红始终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家。颠沛流离,漂泊无助,在茫茫人世举目无亲。1944年,萧红病逝于兵荒马乱的香港,时年31岁。不久后,友人戴望舒来到浅水湾,写下《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我等待着,漫漫长夜,你却卧听海涛闲话。”爱情的另一面往往裹挟着残忍、决绝,而友情简单多了,如同一束滴着露珠的山茶花。

  听歌,单曲循环,《历历万乡》。“她住在七月的洪流上,她走在马蹄的余声中,她午睡在北风仓皇途经的芦苇荡,她梦中的草原白茫茫……等她归来坐下对我讲,故人旧时容颜未沧桑,踏遍万水千山总有一地故乡……”

  听着听着,莫名想起了萧红。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离开呼兰后,四处辗转,去过哈尔滨、青岛、上海、重庆、四川、香港,甚至远赴日本。历历万乡。我多想,在她跌倒在码头时,扶她起来。我多想,在她遭受冷遇和白眼时,给她送上一杯热咖啡和一件厚厚的外衣。我多想,在舒适的茶社,听她讲述挚爱的呼兰城的故事……

  一滴泪不知何时滑落,洇染了书页。我愿记住萧红,历历万乡,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