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1995,我的高考之路

 

  □ 陈小云

  那年,从村小到初中,我开始离家住校,成绩一直是年级四个班、二百多名学生前三名。那时中考填志愿,排在重点中学前的是中专、中师,原因是农村人想混个城市户口,早点挣钱贴补家用,而且我还是家中老大,于是报了中专。校长、老师对我抱有必胜的信心,说这个学校考上五个中专有你一个,如果考上一个肯定是你。然而中考成绩下来,我落榜了!分数够上县中——可按规定,报考中专且没有考上的是不能被县中录取的!我的骄傲和自尊心碎裂一地。

  炎夏,百般煎熬后我被录到了县里次一点的中学,凑齐了学费,开始无奈的高中生活。

  高一课程很快,学得吃力,尤其是历史,总记不住,课上急得 一身汗。压力无处诉,也无人理解,都写在日记里,结果日记被邻桌生活委员偷看,我狠狠骂了他一个晚自习。后果是同学都觉得我不好处,搞得关系很紧张。但管不了这些,我迫切想提高成绩,成绩却如同陷入沼泽,越挣扎越糟,高一第二学期结束时,我考到了班级35名(总共53人)。

  决定暑假补历史。家里房子多,我独占一间。中午妹妹喊我回家吃饭会告状:大姐没学习,又在睡觉。父母很宽容,笑笑,什么也不说。睡了一个星期,感觉从阴霾中走了出来。暑假的自学,解决了文科的背诵问题,扫清了心理障碍,我开始轻装上阵,高二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到了班级第一。

  高三,来了不少补习生,班级人数增加到了70多。高三第一次摸底我被这些同学甩到了班级二十多名,分数也不高,430分,在这样的二流学校很难有学校上,很恐慌。当时30岁左右的杜老师成为新班主任,他个子不高,脸上总有笑意,做事不急不躁。他鼓励我们:不要怕,现在是暑假,距高考还有300多天,我们的目标就是一天一分,等到参加高考时,什么学校考不上!

  为了一天一分,辛苦的高三开始了。没有周六周日,一个月只有一天回家取钱物。每天早上5点40起床,两位校长轮流到宿舍喊大家做操。我们快速起床、洗漱,一路小跑到操场做操,然后是早读、早饭和上午的学习。中午一定要午休,大约15分钟,晚自习要到10点20分左右,不时有老师来转悠。

  历史的记忆问题依然困扰我,我把毛主席的游击战术运用到历史学习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每天晚上用固定时间学习历史内容,保证学透学深,坚决不贪多。高三一年,一晚不落下。到高考前夕,记忆力严重衰退,到小诊所花八块钱买了瓶“维磷补汁”,褐色的像农药瓶子那种,喝了一半记忆问题好像解决了。

  每次模拟,都在进步,最后一次,我终于突破500分大关。按照往年的录取线,我只够上大专。那时是高考前填志愿,如果志愿过高,分数没达线,就会掉入第二或第三志愿。如果填志愿期望过低,分数远远超过,也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我的运气不错,邻桌有个万同学,学美术的,那年是他第二次高考,颇有见识,他提醒我们即使模拟分数只能上大专,也要填好本科志愿,说不定今年的高考你就是一匹黑马——填哪儿?他提议:填外地吧,大学四年可以出去逛逛。于是,前后桌四人一起填了东北的一所师范院校作为本科第一志愿,预备去冰天雪地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1995年7月7日,迎来了我的高考。巧的是我的考场就在本班——高三(3)班。因为前一天下雨,气温有点低,我在衬衫外加了件薄薄的红毛衣。答题很顺手,最后一场考完,父亲骑车接我回家,我请他放心——一定会有学校上的。

  最终我考了547分,文科班应届生第一,超过了当年文科本科线20多分,上了第一志愿东北师范大学。填报的四人中,只有我一人考上。

  蓦然回首,曾经挥洒着我的青春和热血的岁月渐行渐远。高中求学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我,坚韧、刻苦、奋发、乐观。感谢母校和无私奉献的师长。

  今天,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品质和塑造精神。愿所有的青春都青葱勃发,愿所有的辛勤都收获芬芳。

  (作者参加高考时间:1995年7月7日—9日,考点:淮海中学)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