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战地黄花分外香

 

  ■ 市委党史工办  马婷

  在江苏盱眙有一个名叫“黄昏塘”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在这里驻扎了两年零八个月。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二师师长罗炳辉援引毛主席的诗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将“黄昏塘”改名“黄花塘”,寓意春天菜花香,军民喜洋洋。从此,“黄花塘”就和新四军的名字紧密相连,随后成为了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陈毅、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广大的新四军指战员在这里学习、战斗、生活,留下了很多动人佳话。

  陈毅选定黄花塘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很快就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领导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展开抗战工作。但是,由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扫荡”和摩擦,华中局和军部频繁转移。1942年上半年,代军长陈毅和政委饶漱石根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开始酝酿为华中局和军部找一个相对稳定的落脚点,具体选址工作由参谋长赖传珠负责。

  这年年底,潜伏在上海的华中局情报部长潘汉年派人送来紧急情报,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即将针对华中局和军部对盐阜区展开大规模的“扫荡”和“清剿”。陈毅和饶漱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华中局和军部的转移问题。在会上,赖传珠提出了三个备选:来安的马家岗、淮宝的官塘和盱眙的黄花塘。听完情况分析后,陈毅表态他更倾向于黄花塘,原因有二:三面环水,是天然屏障;二师师部所在地,群众基础好。赖传珠又补充说这里是一师、二师、三师、四师的交汇处,军事安全有保障。事情最后就这样拍板了:移驻黄花塘!

  “飞马”“飞”进敌占区

  因为敌伪的封锁,根据地供给一度发生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军部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自力更生。张云逸与供给部门的同志商量能否办个烟厂,以解决部队官兵抽烟问题。新四军四师供给部经调查后,提出可以入股当地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方案通过后,张云逸先是把这家濒于破产的烟厂盘活,后又专门从上海找来专家,派人跟着学,并将公司更名为“新群烟草公司”,于1943年3月投入正式生产。

  刚办烟厂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用原来烟厂的香烟牌子“神龙”就可以。但是张云逸坚持认为要有自己的品牌,并牵头联系当时的《淮南日报》设计商标,最终香烟被命名为“飞马”牌。谁也没有料到,“飞马”牌香烟在根据地一炮打响、名噪一时。

  “飞马”牌香烟当时的日产量大约是2000箱,极大地满足了根据地军民的需求。但张云逸并不满足,他要扩大“飞马”的销路,让它“飞”到敌占区去,以得到更大的效益。可是由于敌占区封锁严密,根据地的产品难于出关。张云逸便想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香烟空壳,然后装上“飞马”烟运出去。于是,“飞马”烟走出了根据地,在敌占区热销。敌占区的群众给这种烟起了一个暗语:“四爷的烟”。“四爷”指的就是新四军。新四军以此筹集了大量资金换购药品、钢材等根据地急需物品。

  战地盛开“茉莉花”

  在陈毅等领导同志的带领下,新四军不仅仗打得好、生产搞得好,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唱响世界的民歌《茉莉花》的“芬芳”最早就是在战地里弥漫开的。

  故事要从一个新四军文化小战士何仿说起。1942年,因为有特殊的音乐才华,14岁的何仿进入了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剧团在淮南到处演出宣传,同时也注重到民众中去采风学习。

  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风时,何仿听老乡们说这里有一位民间艺人,不仅会吹拉弹唱,而且满腹的民歌小调。何仿一听兴奋极了,第二天就冒着雨雪去拜访。当这位民间艺人得知面前的何仿是新四军战士,特意来向他请教民歌小调时,就热情地从墙上取下胡琴,校好琴弦,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鲜花调》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这曲《鲜花调》成了他演出的保留曲目。建国后的何仿进入音乐学院深造,对原曲进行了修改,将歌里吟唱的三种花变为一种,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集中,歌词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修改后的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歌曲名也改称《茉莉花》,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