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高
有这样一群人,过去,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保家为国,经过部队生活工作的洗礼,铸就了他们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精神,成为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现在,他们脱下军装,继续发扬军人的光荣传统,自强自立、自谋出路、自主创业。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把自己的宝贵年华奉献在盱眙县黄花塘芦沟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事业上。成为黄花塘建设上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建设芦沟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他们就是以军转干部蔡海林、刘保权等骨干为代表的“老营人”。
战友牵手,建设水美芦沟
蔡海林为南京政院上海校区(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转业干部,2016年转业,2017年在上海成立公司投身商海。这一年11月出差经过黄花塘参观了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对老一辈革命家在黄花塘工作、战斗历史深深震动,决心考察黄花塘为老区做些事。得知附近芦沟村是江苏省两个革命老区之一,5次走进芦沟走访,并到县政府了解芦沟建设情况,决定引资芦沟、建设芦沟。邀请海军军转干部刘保权等共同来到盱眙创业发展。他们调研了解、走访农户,设计投资建设方案,分头展开工作。他们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地方资本及上海企业家,上海申客隆等各大超市。2018年1月在盱眙成立了“江苏盱眙黄花塘老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月份流转芦沟村9个小组共2273亩土地,3月3日开工建设。结合盱眙农业特色产业,在稻虾共作、荷虾共作、稻鸭共生的基础上,分步开发,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种植、民俗民宿、红色基地等项目开发。
拜师学艺,渐成行家里手
他们带着军人骨子里敢于担当、敢打必胜、吃苦耐劳的精神,立志拼出一番事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2017年年底的几场大雪阻挡不了他们创业激情。三次去安徽全椒拜访全国知名专家王如峰,请教稻虾共作技术。王如峰被他们的经历、精神和热忱所打动,不但毫无保留传授养殖技术、设计养殖方案,还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已7次来芦沟指导生产、田间工程、养殖技术培训,引起轰动,在当地传为佳话。他们邀请上海农林技术学院、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和当地养殖大户来老营观摩交流,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规划。
群策群力,共建老营农业
老营公司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初,遇到了技术、水电、籽种等多种难题。他们便主动和地方党委、政府、人武部、民政局、双拥办等多家部门对接,请求给予帮助,尽快加速建设步伐。为解决起步难的问题,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副县长郑海梁多次到老营公司指导生产,并带领老营团队到菌菇栽培技术先进的云南考察学习;遇到水、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难题,镇党委书记朱亚及帮办一班人亲自出面多方协调;遇到基建技术上的难题,村委会一班人主动上门指导;遇到农业生产上的棘手难题,当地各小组组长纷纷到田头做指导老师,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结对帮教活动。水路不畅,略遇干旱,便要三级提水,沈洪波等乡镇帮办便主动前来帮助解决;道路不畅,镇政府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完善道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目前,荷稻共作项目已经完成300多亩播种任务,而且长势喜人;1300亩稻虾共生工程已经形成规模,投放虾苗3万公斤。
牢记使命,带领村民致富
“创业艰难百战多”。他们结合芦沟村水美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水稻公园,插种彩稻,在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同时试点稻鸭共生200多亩,与上海餐饮协会对接,开展虾稻米、有机鸭订单生产,打造黄花塘经济圈农业新亮点。“田园综合体”的其他项目也在进一步推进之中。
老营公司积极与县劳动就业部门对接,面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优先录取本地村民80多人,录用技术工人26人,并明确转业干部、退伍军人优先录用。
同时,老营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依托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黄花塘”旅游,全力构建产、购、游一站式平台,使当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尽早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