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新时代政府文化治理能力 如何走向现代化

 

  ■ 胡晶晶 葛涛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下的重要命题得到了普遍而深入的关注与讨论,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以全面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治理理念和责任导向,以政府的换位和补位推动政府文化治理

  新时代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是治理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据此定位政府的角色。目前,社会对政府文化治理应促成文化繁荣格局的文化价值取向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文化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取向和产业价值取向仍较模糊。因此,政府应明确文化治理的治理理念和内在逻辑,以责任为导向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方面以公平文化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解决政府监管的“越位”,另一方面构建文化市场支撑体系以实现政府文化治理的“补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应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政府应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应合理界定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属于公共产品的由政府无偿提供,属于私人产品的,由市场配置、公民付费享受;加强行业管理,在公平竞争基础上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扶强扶优;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文化立法,以法律规范而非红头文件等方式支持文化市场的有序。

  培育公众文化消费的能力和诉求,解决政府文化治理的“错位”。文化消费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的重要基础。但当前公众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比如不愿花钱而习惯于演出赠票,文化消费就是买书、看电影的心理等。政府应通过政策积极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引导并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诉求,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以互联网重构政府文化服务,实现政府文化治理机制科学化

  随着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渐次推进,其对政府文化治理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治理工具或载体的丰富、治理空间的扩展、网民意见影响治理决策。大数据的本质、微时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微文化、互联网治理新秩序等影响着治理能力的要素包括理念、资源、成本、安全等。具体表现在:一是推动政府文化治理理念变革:从管理主导到共商共享共建;二是推动政府文化治理绩效评估变革:从目标评估到全景性评估;三是推动政府文化治理规则变革:由权力导向到责任导向。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则应着重以互联网重构政府文化服务,以实现政府主体智能化和文化治理机制的科学化,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一是拓展和强化互联网在政府文化服务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以可达、可见、可用、可办的目标提升网上政府文化服务能力,夯实政府文化服务基石。二是以移动互联网优化政府文化服务品质,以其便捷性、高效性、普及性、精准性推动政府文化服务的精准性。三是以互联网提升政府工作者能力的精准性。

  以共治视角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文化治理的多元协作

  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多元协作主体下的共商共享共建。但长期以来,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治理都一直处于“从政府到社会”的单向模式。当前政府应积极构建国家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数据的开放、协同共享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作。

  一是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打造合作治理的大平台。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使得政府不再是主导数据、办文化的唯一机构,无法在“统”与“管”的思维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也是治理变革的真正动力。

  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参与国家公共数据的建设,在数据建设过程中提升文化资源攫取、利用的效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仅靠政府数据的开放显然是不足的,即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政府数据的共享,数据依然会分散在不同领域、组织当中,尤其是一些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对文化市场的敏锐性、对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捕捉能力往往要强于政府。因此,政府要实现文化治理的多元协作,不仅要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文化具体形式的建设,更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数据的建设,以真正实现文化的共享共建。比如打通政府与企业、社会的边界,合作打造微信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以数据引导和丰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治理的路径。社会组织或个人可通过参与文化政策咨询、项目听证会以及参加各种文化委员会等发挥文化事务决策、执行、监督等多方面作用。通过数据的挖掘、利用可以准确定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频率、方式、有效性等,进而有导向性的组织、扩展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和途径。

  以公众获得感的增强为治理出发点,实现政府文化治理效果常态化

  要实现政府文化治理效果常态化,必须以公众的获得感为治理的出发点。

  一是以文化精准治理增强公众的获得感。公众获得感的缺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以往“大水漫灌”的服务模式。网络社会视域下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实现“精准滴灌”。一方面分类分层次划分文化对象,实现文化对象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依靠大数据精准定位公众文化需求,有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实施评估,以结果测量的精准化提升公众获得感。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以发现治理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明确文化治理改革的方向。这即需要围绕文化治理信任的主观评价和绩效评估的客观评价建立政府文化治理的评估体系,以专业性、客观性、可操作性赢得公众的认可,提升政府文化治理的公信力。

  三是强化法律保障,为政府文化服务提供有力利器。治理的关键在于法治化。公众获得感的增强更需法治的保障和稳定化。这即需要政府转变文化治理的方式,从依靠行政管理、红头文件的政策为主向依法治理为主转变;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完备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文化法律和各种配套的文化法规;完善文化行政执法体系,以文化执法的独立地位的确立、文化执法机构的权威性、文化执法队伍的专业性、文化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提高执法效能。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