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短腿突破拉长,切实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带动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推乡村振兴“走快步、跨大步”。
一是突出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的集聚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收优势,产业始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围绕做大做强“4+1”主导产业,构建现代高值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让农业有“赚头”,更有“奔头”。重点是放大“稻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效应,扩展优质稻米、高效园艺面积,提升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巩固虾蟹特色水产主导地位,融入全市整域旅游大局;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初加工项目招商,拓展农业“五养”(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功能,建好农业大数据平台,增粗拉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由“卖原料”转为“卖产品、卖风景、卖服务”,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增值空间不断拓宽,实现产业效益更高,吸引人才、科技、装备等各方面力量聚合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而脱贫致富。
二是突出质量安全,着力构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农为食源,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时刻绷紧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根弦,按照习总书记“四个最严”标准,更大力度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制机制,持之以恒狠抓“舌尖上的安全”,既要“产得出”,还要“产得优”。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要求,在“4+1”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三品一标”主体中大力宣传贯彻既有标准,修订制定一批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标准,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高质量产品“产出来”。依托区域资源产业优势,不断丰富农产品的种类、花样,力求将高质量农产品“培出来”。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七大”专项整治,掐住“生产和市场”两头严控投入品、农产品入市监管,对“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坚持高品质农产品“管出来”,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好的消费需求,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生态循环,着力构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体系。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推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是必然路径、应有之义,着力改变“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经营方式,探索“绿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提高资源、土地和人工等全要素生产效率。进一步创新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墒情肥力监测,实施一地一策精准用肥。推广滴喷灌、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施、缓控释肥,以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统防统治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降肥降水降药降除草剂,稳步推进深化“263”行动,有力减控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稻虾、稻椒、稻瓜和猪—沼—藕(稻)、菜—沼—畜等 “一地多收”生态循环种养,“五化”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加大植树造林、绿地保护和增殖放流、退圩还湖力度,全力为城乡“搞绿”。
四是突出品牌推介,着力构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营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立足点和出发点,紧盯消费市场,花力气使大宗农产品上规模、降成本,特色农产品增品种、提品质。乘着3月15日北京“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东风,进一步加大对“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创意统一“淮味千年”卡通形象标识、包装标识和对外宣传标识。实施“品牌提升年”行动,开展品牌农产品“六对接”,“四统一”亮相参加展示展销会,建设淮安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举办南京和淮安农展会专场,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力求优质优价产生更多品牌溢价增值,助力促进富民增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全面融合,为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五是突出主体培育,着力构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在“提升老农、吸引新农、壮大龙头、乡贤回归”等方面求突破、求实效,用3年多的时间培养一批愿意从事农业、能够从事农业、善于从事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年新增培育度5%以上。有计划组织乡村“田秀才”、“土专家”,到农业大中专院校进修学习,提升物联网、绿色发展等现代农业技能。面向农民就业、创业、发展产业要求,由单一技术培训向增强创业技能、就业本领、市场营销能力等转化,全力促进农民依靠过硬的技术技能提高工资性收入、多挣取全产业链收益,多渠道完善“一懂两爱”农业人才队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体量规模,结合产业链上联下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多引进农业大龙头,与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为农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 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进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