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华 通讯员 李卫兵
利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和项目补助资金4000元发展食用菌种植,建起4座大棚,全年实现收入4万多元,这让涟水县保滩镇厉渡村村民严宝成喜笑颜开。现在,他免费向周边13家低收入农户传授种植技术,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主要项目之一。
涟水农村盘子大、农业人口多,富民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为此,该县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全力打好产业富民攻坚战,加快推动百姓口袋鼓起来。
新理念——
栽好“生态树”
黄河故道边的嘉天下黄桃种植基地去年进入盛果期,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基地常年用工120人左右,高峰期用工近200人,群众保底工资每月1600元,打药、采摘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农户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说起这些,返乡创业的朱华成满脸洋溢着成就感。
涟水县全面对接江苏省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农业“一路一廊”战略,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布局由“星状”向“带状”转变。“一路”即以国道233涟水段为主线,以今世缘食品产业园、成集小延安园等载体为依托,结合涟沭结合部片区扶贫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廊”即以古淮河为廊道,组织实施水利配套、交通完善、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扶贫开发“七大工程”,规划建设花卉观光、运动休闲、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文化旅游“五大生态经济特色区”。
古淮河在涟水县境内绵延78公里,沿河的保滩镇花卉苗木、徐集乡葛根中药材、黄营乡薄壳山核桃、石湖镇花蔬林果等主导产业基地串点成链,成为富民壮村的新引擎。保滩镇洪荡村瓜蒌园去年喜获丰收,“这是利用200万元扶贫资金投资兴建,一期流转土地160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村支书姜勇芝感慨说,方法对头,土里照样长出“黄金”。
新机制——
主打“绿色牌”
全稳康源科技绿色循环智能农场,年出栏20万头智能化科技养殖生猪,采用“猪-沼-气-果”生态健康生产方式,将种猪场生产的粪便经沼气罐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残留的沼液、沼渣作为果园有机肥,全程零污染,循环生态农业惠及周边更多农户。
近两年,涟水县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激发了绿色农业产业活力,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