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涟水“新农民”深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记者 刘华 通讯员 李卫兵 孙国柱

  “农场现有各类菌棒300万支,每只香菇菌棒约产0.7公斤香菇,除去3块钱菌棒成本,每只菌棒纯利润都在1元以上。”涟水银果叶农场老板李如祥告诉记者。目前,在涟水,遍地开花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布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像李如祥一样的“新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董事长”变“理事长”

  朱华成是涟水县南集镇农民,16岁赴上海打拼,在上海拥有自己的事业。“农业前景越来越好,回乡发展不单有钱赚,还能改变老家的环境面貌。目前,我们合作社规模近2000亩,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户120多人。”从上海朱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到嘉天下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华成感觉一点也不陌生,“本来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回来创业是迟早的事。”

  涟水县通过成立金融支农担保公司,在用好用足省市产业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县级层面每年设立1000万元产业化引导资金进行配套,聚焦食用菌、瓜蒌、鲜切花等优势产业,鼓励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有资本的“董事长”投资农业,创办、领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1643个、家庭农场781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8家。

  江苏嘉惠食品董事长陈沁滨是南农大博士,带领科技团队研发的发芽类糙米五谷营养粉已达5个系列、20个品种,在前不久举办的淮安(国际)食博会上人气很高,国内外好几个厂家争着与他合作。爱折腾的他还在涟水领办真来思盆景种植合作社,引进市场流行的花卉新品种、高档盆栽新技术,“红掌作为年销花品种之一,合作社春节前热销3万多盆。”

  “打工者”变“农场主”

  “菊花一亩地插株1.7万株,1株长3支,一亩就是5万支,一支菊花的价格国内市场是1元,国外市场是2元,大棚菊花一年2季,刨去成本,大棚菊花亩均效益不低于5万元,钱是有的赚。”在田头,返乡创业老板郑标扳着手指头和记者算着细账。据介绍,郑标高中毕业即外出务工,在南方花卉市场挣得了“第一桶金”,于2015年返乡创业,在县现代农业园区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鲜切花,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民就近就业。

  针对20多万涟水人在外打拼的实际,涟水县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成立行业协会,举办新乡贤大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出台“富民政策十九条”,高标准打造了“两区四园”创业载体平台,吸引在外打拼、想创业的打工者返乡创业。目前,全县1.5万“还巢凤”在家门口“一亩三分地”上刨金,引导更多资本追寻农业商机、更多农民创业致富。

  在汉唐蔬道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胡敏爽正领着群众分捡包装芦笋。人如其名、爽爽朗朗,她算起账来一点不含糊:“芦笋可以从3月份收割到10月份,亩均产出2000公斤,目前国内市场5元一斤,除去5千元种植成本,每亩纯利润在1.5万元左右。”(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