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产业文化育人

 

  ■ 陶书中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大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多角度、立体化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锤炼学生们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技能+素质”型内外兼修人才。在产业文化育人方面探索新路径,开辟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产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文化史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含于该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外在表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职业教育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文化育人不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加强产业文化教育。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产业文化史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实施产业文化育人,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同年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为使上述精神落地,切实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全国相关院校、行业学会开展了“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航海、旅游、交通、食品、金融等10多个产业。产业文化育人,理论的澄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育人实践之中,在落地践行中取得实效。产业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育人方案、建议、方法、途径等必须是富有创意、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课题主要参与单位,牵头负责该研究的子课题《中国信息产业文化简史》的研究与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以黄君录博士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左右时间完成了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课程开设与教学实验任务,取得了宝贵的探索经验和育人实效。

  教材是一课之本,《中国信息产业文化简史》作为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四个字:一是“史”。即历史的意识、历史的脉络、历史的传承,厘清我国信息产业的历史过程。并在信息产业形态的历史演进中,选取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卓越企业与领军人员,体现文化史的特点,让文化史的表现形式更到位、更丰满。二是“活”。首先编写体例的灵活性,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各专题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印证与支撑。其次语言风格的活泼性,力争把严谨的学术理论体系转化为轻快活泼的教材体系。再次是阅读体验的趣味性,每个专题当中“知识链接”、“阅读延伸”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通过二维码增加教材蕴含的信息量,丰富内容,让学生体验学习与阅读的愉悦。三是“新”。首先是选题新,中国信息产业文化史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前无来者的开拓性工作。信息产业文化史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尚属空白,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成熟的信息产业文化史研究著作,更没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信息产业文化史教育教材,亟待开发满足教学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产业文化史教育教材,并进行信息产业文化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帮助电子信息、计算机、通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其次是新数据、新材料。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万千,教材使用全新的数据和材料紧紧跟踪产业、行业最新发展态势,科学研判产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体现科学内涵。四是“魂”。贯穿全书的灵魂、精神和核心价值就是让学习者知晓、感受和体验信息产业文化,使学习者增强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历史及文化认同,增强对本行业文化史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培育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培育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和涵养职业精神,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行业优秀文化的自觉性。使其成为一部有思想温度、情感厚度、人文情怀的教材。

  (作者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