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漫漫长河 流向何方

 

  □ 落之

  作为一本未完稿的小说,《长河》的故事主线几乎可用两三句话说尽。在一个河边的小乡村,保安队长试图借助权势,胁迫当地园主低价售卖橘子,以便自己入城获取高额利润。但园主识破了他的心计,十分机巧地拒绝了他。保安队长便威胁要砍光果园的树木,最终经人调解,此事不得而终。

  这部作品创作之初就不打算用宏大主题或冲突取胜,而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的原生态还原,描述善恶交替的乡村。在这种风土人情中,我们既能体会到充满童年即视感的生活方式,时常又充斥着贪婪、暴力与迷信。作者虽也曾涉及中日战争的大背景,或男男女女的些许感情,总体来说却不具备小说的情节形式,更像是一部散文作品。也许,沈从文创作《长河》之初,也想给中国留下一部类似“战争与和平”的作品,所以取了个极厚重的书名,然而随着小说第一卷的戛然而止,如今却成就了一部“四不像”的名著。

  沈从文在《长河》中并未模仿自己的成名作,并非只写《边城》里的那种美丽与宁静,作者丝毫没有回避故乡的丑与恶。沈从文描写群族对女人的虐待,湘西女人在戏剧性场面下成为牺牲者;也写族人放鞭炮驱邪,去祠堂磕头的迷信。沈从文与鲁迅,这两位同时代的天才,在不同空间描写中国人的丑陋,其运用的幽默与反讽手法,如出一辙。试看一例,作者欲描写官僚的贪腐,他这样写:“总而言之,一年收入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之于‘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整部小说,沈从文的语调虽淡淡然,对乡人的描写中却充满了失落与不安。

  《长河》却不是一部充满黑暗血腥的小说,它的主题仍是唯美的,边城化的。在沈从文的细节描写下,我在阅读中体验到了童年式的生活。如追捕蜻蜓时的快乐,采摘橘子的刺激,夕阳照耀小城的舒适,窗边袭来辣香的时刻,这些生活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不会再去体验了。除去生活情景的描写,作者也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夭夭与翠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许是家庭背景的相对富裕,夭夭较翠翠更加大胆,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爱。在这种形象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更加健康的女性。因故事没有结局,夭夭看上去也比翠翠幸福得多。虽然她们同样在等待爱人,显然夭夭的等待更有价值和希望。

  《长河》在对湘西美的描写中维持了沈从文作品的“尊严”,他对这个小镇风土的描写仍是充满着“边城味道”。当他想象小镇的夜景,这样写道:“看看对河萝卜溪一带,半包裹在夜色迷蒙雾气中,如已沉睡,只剩下几点儿摇曳不定的灯光在丛林间,河下也有几点灯光微微闪动。”描写极具美感,夜色,雾气,溪水,灯光,为我们弹奏出唯美的催眠曲。写溪水,他这样写:“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灼灼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在天朗气清的日子读毕此句,便真心想寻一道溪水,快活去了。

  《长河》最能打动我的并非这些琐碎的情节或描写,而是作者试图表达的一种生活方式。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偶尔坐船下行,做些小生意,闲时便带着家眷下行,看看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在我看来诗意到了极致,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又太过奢侈。

  沈从文是“极健康”的作家,作品一般不会过分触碰人性的黑暗,也不会像荒诞派一样,强调人生的无意义。但往往在他那闲适的故事中,感到一丝微微的凉意,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正如作者所说,由于生活经验多,一部分生命力无由发泄,因此人虽衰老了,对于许多事,好探索猜想。好像作者要告诉我们,他们的生命,是用来消磨时光的,他们正是在无趣的等待中慢慢迈向死亡。至此,我似乎也顿悟了“长河”的含义——生命是一条无所事事的长河,在孤独的岁月中缓缓流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