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 孙晓敏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 孙晓敏

  雨天,读沈从文。帘外潺潺,室内寂寂。书架、兰草、青花瓷,在一束暖暖的光亮下,散发出写生静物般的质感。一本《边城》,一本《湘行散记》,读了经年,如同一杯泡好的云南滇红,醇厚绵长,久久回甘。

  少年时读《边城》,对翠翠喜欢不起来,纯真过了份,不谙世事,懵懂无心,一次次刺伤那些爱她的人,一步步走向最终的惨烈。也可能因生性沉静,对活泼热闹的事物总是退避三舍,我更迷恋书里关于湘西风物的描写。黄泥的墙,乌黑的瓦,祖父脚边乌梢蛇一样的艾蒿烟包,满是灰粉的大南瓜,成排成堆的摆在地上。湘西是野性的、奔放的,有一股股神秘诡异的巫气。但在茶峒山城,一切都是清灵的、安静的。青菜、红薯、蒲扇、纺车,散发着自然的香气。喧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那些水边的人和事,随着时光渐渐模糊远去。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合上书,看雨滴在水面溅起涟漪。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心底的怅惘犹在,却多了一些释然,不再纠结于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生活本来就是泥沙俱下,不时扬起铺天盖地的灰尘,一段情感的兵荒马乱无需启齿。而我真切感受到翠翠的特别,这样纯真美好毫无心机的女子,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山歌为她唱了一夜。她的世界,洁净、自由,仿佛是前世的另一个我,只存在于过往,再也无从抵达。

  这两年,去了很多地方,行装里总少不了带一本《湘行散记》。很多很多年前,沈从文坐着慢船,航行数月,沿着浣水上滩下滩,途经湘西各地,回到凤凰老家。他写着游记,写着书信,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絮絮叨叨,一往情深。说城里人实实在在缺少了点人的味儿那段,让我一笑之余即刻自省。离自然远了,人的味儿就淡了,烦恼杂念俱来,生命力在丧失,活得终于不像个人。我理解他的意思。

  印象很深,沈从文写到他莫名的忧伤:木筏上的火光真不可不看,河面已不很宽,加之两面山岸很高,夜又静了,说话皆可听到,羊还在叫。我不知怎么的,心这时特别柔和,我悲伤得很。柔和和悲伤,也是我的阅读体验。少年看景,中年看人。寂寞孤独,全篇无处不在。我更执著于其中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心房。

  今年下半年,也许会去湘西。十多年的好友若寒住在凤凰,她的家离沈从文故居不远。暮春初夏,淮安多雨,我又重读沈从文,配上两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发了一条朋友圈。若寒说来吧,尽管沈先生笔下的景致早已物是人非,不复存在,但他的文字留在每一个故乡人的心里,清晰如初见。昔日一位文友,喜欢沈从文的作品,附带喜欢湘西的凤凰小城,每每提及,总是一脸朝圣般的向往。若干年后,我看到了他在沱江边的留影。那些属于真实和生命的东西,我们以各种方式记忆。

  我一定会去沈从文的墓园,最好在黄昏,陪他听听风,看看云,表达一份浅浅的理解和深深的敬重。可是,该如何去呀,因为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