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沅水边的人们

 

  沅水边的人们 □ 炉满灰

  如果说《边城》是一幅湘西水墨画,那么《湘行散记》里描绘的则是这幅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和风景。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从北京回乡探母,乘车到达武陵(即今常德市)后,即租了一条小船沿着这条屈原和陶渊明曾走过的沅水溯流而上,根据在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湘行散记》及另部作品《湘西杂记》中的许多篇章。

  本书由其子沈虎雏整理并发表,共三部分,书中配有多幅插图。除第二部分收录了当时集结出版的《湘行散记》中12篇散文外,第一部分《湘行书简》、第三部分《新湘行书简》分别为沈从文一生两次回乡途中跟妻子张兆和及家人通信的信件,在信中报告沿途风光、所见所闻,诉说旅途中的相思之苦。

  当小船沿着碧水如画、远山如黛的沅水从武陵、桃源、辰州等地一路上行时,他用温和的目光感受着沅水上的一切,间或叙述一个故事或回忆一段往事。他爱着故乡的一切,沈从文的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彩画,映照着故乡的山水,也映照着他多年梦里湘西的足迹。他安静地俯视着那个世界,从容不迫地把眼中的世界一一雕琢出来,一种不拘流向的随意,文字如水一样只是在缓缓地流,从湘西的河上流到纸上。

  文中那些有了酒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情意绵绵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的女人;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士兵;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真实而特有的景象。沅水流域的水手们长年与湍急的滩头激流为伴,在浪声哮吼中求活。惟一的乐趣便是小船泊到泥滩后,不再蜷伏在潮湿冰冷的船里,而是烧段烂缆绳,照着路,从跳板一端摇摇荡荡地上岸,直向河街头走去,到吊脚楼暖被窝吃“荤烟”。过眼云烟的情和欲,支撑着摇曳的小舟于波涛不被吞没。那些生活在沅水边上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不仅有一份闲适的性格、一份很强的责任心和一份为他人而活着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充满了野性的幽默。他们喜欢说野话,但野话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却带了妩媚,使人感觉愉快和轻松。

  《湘行散记》里只是些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在这条河上用尽全部的力气来活着;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从来不掩饰、不做作,一切那么顺乎自然、顺乎命运。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着,“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的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更比其他世界上的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而岸上的女人们,即便是妓女,也都善良而纯朴,没有野心。当然她们也有欲望、有幻想,有局外人看来的悲哀,但她们的“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她们对于生活没有哀怨,有欲望却又从不为欲望所困扰,她们的心总是自由的,与大自然总是那么协调。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使“读者能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而被排除于正统之外的湘西人生正是这“另一种人生”。从这些在沅水上生活了千百年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能永远使人同时得到快乐和忧愁。”

  在时空交错与历史的轮回中,沈从文用他那如沅水般充满灵性的文字讲述着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那些山水草木光影声色,那些或唯美或有趣的故事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一个个鲜活而有趣的人们,都那么真实地呈现出来。他们为生存而生存的生存态度和生存形式是庄严而美丽的,也无不具有一种奇特的生命元气和生命的原始之美。他们的辛酸悲苦、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是那么平常,那么真实,也那么撼人心魄。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