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他们的家 ——乡村孤儿院之十

 

  □ 苏宁

  孩子们住的房间比较好些,有单独的小床,几张床同在一个房间里。墙壁上还有彩色的水粉画,一头小象,或是一棵绿绿的大白菜,粉嘟嘟开着的花。有简单的玩具,有护理的阿姨,帮忙清理打扫。这些孩子,也常被抱到院子里来,看看菜地,看看树,会吃饭的,自己坐在小桌边吃饭,不会吃饭的,由阿姨喂。总是过上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日子了。

  可是,一见人,却是惊恐的。他们的成长经历里,对于家庭是没有概念的,是单薄的,他们小小年纪的人生,只到可以活下来的层面。

  这里的看护也心疼他们,也待他们亲。可是,都是女工。没有男性亲人在场的成长,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这并不是学校、社会的教育,或者某个机构一年一次两次的探问可以补充的。

  加上他们自身多有疾患,这样的生命,以及成长经历,不到过他们生活中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很多年前,乡下狠心肠的人家会被迫丢弃女婴以换取生一个男婴的机会……我后来乡下去得多了,实在体会了一个男孩在农业社会结构、在村庄家庭里的重要……他们赖以为生的农事,那些铲耕播收的事务,没有一肩男人的好力气是消受不下的。加之家人的生老病死,人情礼往,家里没有一个男孩子,女孩子是顶不起一个门口的,这肯定不只是简单的对姓氏血脉传承的偏执使然,或者是对女性的不平等相待,是天性里存在的性别优劣使然。世间诸物,各有功用,花朵和树木永远是两种事物,互相取代不是理论中论述过就可以实现的。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生活便利,尤其对于生活少智慧和力量的女性。比如无米,比如盖房造屋,比如交通,比如医疗。但若放在乡村,生活所需一切,大多都只是自己人凭一双手向土地取,向一年的风调雨顺要,向邻里的相帮换。

  有些弃婴因为多是健康的,等到一些机会到来,会陆续被符合条件的人家领养。在中国,由于家庭观念及社会福利条件限制,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也是有道理可言的——并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足够用的退休金,并能得到社会稳妥的照看。

  乡下的老人们老了,只有靠儿女,取得从经济到生活上的照料。如果一个无儿无女的夫妇领养小孩,在又只许领养一个的前提下,他们肯定会选择领养一个健康孩子……照看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时间,是精力,也是金钱的堆积。虽然国家提供了九年义务教育,在目前时代养一个孩子,不只是学校的学费,那只是非常小的部分。如果收入又微薄,每天又忙碌,让他们再用心力来照看一个病残孩子,他们即使有满满的无限的爱,也是不可行的。很多对于爱的担负,是需要资本的,经济的、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所以,我每每也很理解乡下人家常念的话:有钱才好做人。没有钱,做人是做不起的。

  后来,我也了解到,这样的福利院,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情况大同小异,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这些福利院的存在,总是给那些孤老病残的人一个家了。哪一个镇子、村子没有一些孤老病残的人呢。只是因为条件所限,孤儿和那些孤独的老人并没有分开的院子居住,往往一同生活在一个大院。这样的大院,偶然一望,倒也是有温暖甜蜜的家庭气象。

  住进一式的房间,吃同一锅饭菜,这些孤独的老人,喜欢种菜的,仍旧在门口的田里帮工作人员种菜,会腌小菜的女人,仍旧一针一线在深秋的晴天里穿起晒好的萝卜、白菜。

  第一次,我去时,就注意到了门口的菜田:香菜、韭菜、芹菜,很多肥肥的萝卜,起出土了,还没收进储存室,一个一个晒在翻开的泥土上,缨子还没切掉。懒散的秋光,有着人间的温柔静好。老人也在晒着太阳,有的穿起棉袄了,有的还没。他们一个一个无言地坐着。能够有人陪坐一起,于他们,也是悠长人世中汩汩透出了暖。

  原来的房子卖了,也有几个老人的房屋还没有卖出。有几个老人一问,竟是有子女的,只是为着一块地的被卖出。这地上所有的原来的房子、猪圈、鸡住的小屋子,草垛,堆了无数年、年年陈草堆新草的草垛,都被通知须要拆掉迁走。这几个老人是无论如何不想走的,爷爷奶奶几辈人都生死在房子的里面,除非自己死了,两眼看不到,只要看到,老房子不能毁掉在自己手里。这是祖宗牌位被几代人安放供奉的地方,是被祖宗记着的家的地方。

  但后来,他们的房子还是被强行拆散了,拆得一缕灰也没剩下。那些猪圈、鹅圈、狗圈,想来也并没有心疼,世间物各有主,生死来去各有安排。但这房子,是自己住了四十年、五十年的,住了大半生的,在这房子里出生,结婚,生儿育女。也翻新过,可从没离开过原址一分一厘。祖宗们也穷,但一直过得儿女兴旺,无灾无痛,这房子必是护佑过上人和自己的。

  这几个老人,子女长大后,都去了外乡工作,过那么好,也有这房子的灵光,乡下人,对一座祖屋的感情自比对人还深———一只鸡猪猫狗养久了,都会日久生情,何况一栋给自己挡了半生风雨的老屋。

  可现在,说让拆了就拆了,建工厂,发展他们一世也不懂的经济。而且,在本地远近,他们并无子女近亲投奔,哭来哭去,上边也妥协了,一一被接到福利院里住,当五保老人待。这福利院的临时功用因此又增加了一项:安置有儿女、但儿女不在身边的拆迁户。

  在以前,它叫孤儿院,现在,它叫福利院。可是,有子有女的人,是不兴来这住的。政策上不允许,心理上也接受不了。可是,因为这一块地被整个卖了,没处去了。好好的一个村子,就因为离公路近,变成了一座工厂的新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