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广 王磊 卞坤娟
记 者 孔雪
近年来,我市坚持改革与监管并重,始终立足常态长效,围绕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不断健全综合监管制度,一个职能更加集中、权责更加清晰、效率更加高效的多维度全过程监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强化综合监管
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为不断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我市不断强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属地化、全行业监管体制。
强化医疗机构监管。我市落实医疗机构校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管理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行动。
强化医疗技术监管。我市出台了医疗技术备案管理办法,落实省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和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医疗技术备案及全程监管。我市还组织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技术行为,落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监管责任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主体责任。我市扎实推进医护人员电子化注册,开展依法执业专项检查,举办法律法规培训。
强化质量监管。近三年来,市卫生计生委不断创新医护质量监管方法,紧抓《医疗质量管理办法》颁发实施的契机,强化对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督导检查。2017年,市卫计委组织两个巡查组对市直6家三级医院进行了巡查、对全市6所二级综合医院进行了周期评审、将9月份定为全市“医疗质量月”。全年对全市26所二三级医院、40家基层医疗机构、12家民营医院进行了医疗、护理、院感质量专项检查,印发医疗检查通报160余份。
强化服务监管
提升人民群众就医感受
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将淮安正式确立为1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头羊”,市一院自2016年3月开始探索“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服务,同年11月正式运营苏北慢性病管理医院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投入使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规范化的院后管理和服务,这也是我院紧跟医改步伐,切实利用‘互联网+’手段,为慢性病患者打造的一项医疗‘民生工程’。”市一院负责人说。
2015年以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积极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年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患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机制、依靠科技支撑等措施,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全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不断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