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研讨集锦

 

  近日,由淮安市作家协会和清江浦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关媛媛游记散文——《旅·行者》作品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与会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等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剖析了《旅·行者》的写作特质与游记散文写作的可能性。在炽烈而深情的书写中,作者与旅行中的那个“我”进行了一场场深入灵魂的对话……本版现将研讨会部分发言摘录如下:

  旅行者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应包含风景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景观美学、人文历史、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如果用以上的标准观照自己,可能每个旅行者都会发现自己的欠缺。古人有“马上游”“纸上游”“枕上游”之说,最省钱的方法肯定是“枕上游”了,虽是玩笑话,但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在做梦上,应开始于“纸上游”,继之于“路上游”,终止于“纸上游”。我所谈的“纸上游”是文化的积累,没有美学、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积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马上游”与“路上游”的,更不可能有最终的“纸上游”。

  文学创作者怎样升级自己的版本?那就是大量的阅读。用纸上知识做文学创作的基础十分有必要,往大处、细处写,高倍放大细部。不少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比如《云南冬天的树林》《美国大城市的毁灭》这些作品可带给读者更高层次的思考,其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更多的是人文景观,通过文字再现被时间风化的一切。当一名旅行者开始动笔时,必须先将“纸上游”的功夫做足,阅读更要上升到“民族学”“人类学”的高度。“边地文学创作”要更多一些与人类、民族相关的思考,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还是要阅读,以下作家的作品也许能给旅行者带来许多文学创作上的启发性思考。这些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仔细阅读一下,马丽华、于坚、雷平阳、余秋雨、庞培、刘亮程、黑陶、贾平凹、周涛、李娟、胡冬林、张承志、周晓枫。还有一些国外作家的作品,比如屠格涅夫、梭罗、怀特、川端康成、蒲宁、普里什文、雷切尔·卡逊等。打开思路,突破套路,所有的旅行才能真正始于“纸上”,继之于“路上”,终止于“纸上”。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因为对世界好奇,作者走一路看一路写一路。尤其是关于新疆的这个篇章让读者充满好奇。同样是旅行,作者能将所见所闻所想记录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喀什一条街》对商品的描写细致入微、打动人心,很多处的描写富有激情。《青海湖》一文充满活力与清新感,作者一直走在路上,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女性“徐霞客”。阅读经典、观赏电影也是一种旅行,心灵的旅行,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对经典作品与影视的理解更为细腻,其中涉及到了时间的旅行。整部作品行云流水,有相当的文字功底。人生在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部作品更像是“特写”,除了直觉之外,再多一些历史人文做支撑,内容会更丰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索,对不甚明白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叩问,尤其是厚重感的东西值得好好探索。

  ——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教授)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许多触动,其中对西北的描写笔墨很重,可能是作者出生地的缘故。当代写行旅游记散文的多是男性,女性写这方面的不多,这部作品为读者呈现了西部大气厚重的气韵,又独具女性游记的特点。作品有内容、有思考、有韵味,尤其是开篇之作《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给读者的冲击很大,不单是景致描写,更有人生的思考。作品对情感的抒发是美好的,《西藏行·那一路的温暖》写出了作者对西藏小朋友的关爱,悲悯的情怀感人至深。整部作品行文流畅,自然优美,观察细致,能走进读者心里,更多地表达了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在今后的创作中视野可以再开阔些,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写作上还可以更有张力一些。

  ——柳邦坤(淮阴师范学院教授)

  创作与人生经历是不可分割的,作品的序言很好地写出了对旅行的认识——带着灵魂旅行。作品不仅描写了山水之情,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鸣沙山·月牙泉》一文可见一斑,《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让人感受到对自然的尊重,不是短暂的旅行能感受到的。《喀什的高台民居》一文细致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八廓街上的玛吉阿米酒馆》中除了对藏民习俗的描写,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物我合一,文化思考,人生命运都有所展现,作者努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作品中的“文艺之旅”脱离了地理环境,写出了文艺之美,在文学创作中更有眼界,是一场地道的心灵之旅。当然有的文章仍存在不足,《库车神秘大峡谷》的描写缺少了神秘感,《慕士塔格冰川》忽略了内心的感受,结尾分寸把握也不够。

  ——张晓林(文学评论家)

  《旅·行者》一书内容丰富,行文别具一格,不仅写出了眼中的风景,还写出了心中的风景。作者以情串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部串联起来,充实有味。《香妃墓》《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充满自然的灵动之美……游记并不好写,在传统纸媒日益式微的当下,游记怎样才能写得打动人很不容易。比如书中的《鸣沙山·月牙泉》,以鸣沙山与月牙泉为主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远景,通过文字将读者带入真境、真情之中,由文字想到了故人,怀想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朱云毕(《淮海晚报》主任编辑)

  从编辑与读者的角度看,作品中脚步与心灵的旅行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酣畅淋漓的表达。用思想表达风景,给人沉稳细腻、直率坦诚的感觉。《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一文对小城的变迁与环保有思考;《拉萨的天空》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去感受,充满童趣与想象,并且挑选了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与众不同的风景,视角独到;《一个人的朝圣》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细腻之中带着幽默,追求诗一般的文学表达,文字闪现人性的光芒。

  ——龚逸群(《淮安广播电视·新周刊》主任编辑)

  旅行者要带什么上路?灵魂!作者带着思想、心灵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中,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旅行完全不同。作者开始于无意识地写,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感悟,渐渐变成有意识地写。本次研讨会也是一次从有意到无意的“旅行”,一定会让作者对文学创作产生新的认识。

  ——孙月清(作家)

  这部作品中的“新疆情”给人一种风筝般的游离感,不是爆发状的,属于浓酒开坛越陈越香的感受。整部作品的描写十分细腻,作者将自己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去思考。如果整部作品再多一些厚重感,可能会更出彩。

  ——张启晨(清江浦区作协秘书长)

  好的散文作家应在某个专业领域沉潜、深入,不停地充电:李娟的阿勒泰、祝勇的故宫、李敬泽的小春秋、周晓枫的动物园等,都会带给我们启示。

  推荐两本别具一格的“旅行书”:舒国治《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关于晃荡》,那么自由、洒脱,作者对“游手好闲”做了简单而深刻的书写;胡晴舫《旅人》,是一本反省旅行观念和意义的书,她说,“旅行,不见得离开。但,是一种脱离。脱离制式的生活、呆板的身份,脱离别人给你的游戏规则,脱离那些无聊的自以为是的人生废话。”

  ——严正冬(《淮安日报》副刊编辑)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