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毛纺线的青春

 

  ■记 者 杜勇清

  通讯员 杨晶晶 傅 民

  16年前,她是洪泽县(现洪泽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完农活忙家务,屋里屋外样样是把好手。16年来,她作伴青春,怀揣梦想,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华丽转身,三次获评“优秀员工”,两次入列“优秀干部”,先后被授予洪泽县“三八红旗手”“淮安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等多个荣誉称号。她就是2018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泽鹿港毛纺厂车间主任张英。

  张英肯吃苦,学习技能不含糊。2002年,鹿港毛纺厂落户洪泽,建厂招女工。一直想进城打工的张英报了名,随即被作为厂里录用的首批“新兵”,前往鹿港毛纺老“根据地”所在的张家港厂区学技术。“白天参加培训,站在机台跟前操练实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比干家务吃力,比干农活辛苦。”张英说,即便如此,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回到宿舍,自己依然会捧起书本挑灯夜战,学操作理论,做学习笔记。三个月过去,张英不仅顺利“出师”,还因为技能过硬,被直接安排在了鹿港毛纺厂车间质检员岗位。

  在常人看来,与普通操作工相比,质检员算得上是个“美差事”。然而,这个“美差事”,张英却干得并不轻松。正如张英所说:“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质检员作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把关人,稍有疏忽,就可能让企业‘跌跟头’。”可问题是,彼时,鹿港毛纺厂刚起步,录用的纺织工大多来自农村,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知普遍缺失。大伙儿想当然地认为,纺织跟在家插秧、收割一样,栽歪几株秧苗子、掉了几颗稻穗子,能有啥事。以致于一连几天,厂里的产品大量存在条干不均、成形偏紧、回潮率高等缺陷。张英坐不住了,走进车间,挨个给纺织工念“紧箍咒”、紧“发条”,不仅给姐妹们播下质量意识的“种子”,还手把手教姐妹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半个月过去,洪泽鹿港毛纺厂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不足70%,跃升到了98%。

  事实上,毛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厂房面积大、机器设备多、产品批号繁杂等特点。哪个机台生产什么批号,哪个批号用什么颜色的标签,都有严格规定,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尤其是2009年,厂里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第五纺织车间投产,另一方面是第六纺织车间开工建设,人手紧,任务重,容不得有丝毫马虎。”张英说,厂里考虑到第五纺织车间的设备全部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现代化设备,担心职工在操作上吃力,影响生产,决定派她“坐阵”,负责解决车间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对此,已是车间副主任的张英有办法。“对全体职工的技术水平进行逐一摸底,划分成三个等级,组建互助组。”张英高兴地说,这一招还真灵,大家不光操作平稳有序,还在互帮互助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整个第五纺织车间的磨合期仅用了不足三个月,就实现了达产达效。

  2015年,张英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为鹿港毛纺厂新建的第七纺织车间车间主任。走上新岗位后,张英就遇到了“一道坎”:“新车间投产时正值春节,缺工严重。”面对这一状况,张英带上车间班组负责人,一边马不停蹄跑人才市场,一边登门动员以前离厂的熟练工重返岗位。得益于此,40多名熟练工回到了第七纺织车间,缺工问题迎刃而解。如今,在张英带领下,第七纺织车间已成为鹿港毛纺厂生产线上,产品质量最优、产品开发品类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