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涟水落实河长制促天蓝水美

 

  ■ 刘广军 王飞 徐静 付红英

  本报讯 初夏的清晨,涟水县主城区涟河上一叶小舟划破水面的平静,一名身着桔黄色衣服、印着“涟水水利”字样的保洁人员,不时地从河面捞起漂浮物、水草。他告诉笔者:“我每天六点开始工作,三公里的河面来来回回要巡查打捞四次。水干净了,人们也常来河边锻炼了!”

  去年以来,涟水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做到一人一河、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切实改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管河“一河一长”

  朱码镇组织科长、二干二支大沟河长朱延兵介绍:“二干二支大沟流经四个村,为了管好河道、防止河段间扯皮,镇河长办任命我做乡级河长,还任命了余庄、余东、河网、樊北四个村级河长,明确属地责任,实行分段包干。”在涟水,像朱延兵这样上岗的河长很多,全县701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对所有河道进行全覆盖管护。

  2017年6月1日,涟水县委、县政府印发《涟水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实行“一人一河”制,做到责任主体、整治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一张张责任网逐步覆盖河湖,目前涟水县逐步构建起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责任体系,县乡全面实行双总河长,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15位县委、县政府领导分别担任全县18条重要河湖河长。全县共落实县级河长15名、乡镇级河长228名、村级河长458名,对全县13条省级骨干河道、27条县级河道、596条乡级河道、716条村级河道实行全覆盖管护。目前,15位县级河长累计巡河38人次,交办整改事项46件;228位乡镇河长累计巡河615人次,交办整改事项728件,件件落实到责任单位,处处按序时推进整改,河长制工作成效初步显现。

  朱延兵说:“农村河道主要存在乱耕、乱种、乱抛等现象,河长制落实后,这些现象已有所遏制,但村民中了解河长制的还不多,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做好引导工作。希望‘一河一策’的措施出来之后,在更多部门的联动之下,这些问题将解决得更快、更好。”

  治河“一河一策”

  “为保证每条河道在管护上具有针对性,我们对每一条河道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确保方案的质量和深度,做到可执行、可监督、可监测、可考核。”涟水县河长办业务负责人羊兆忠说。

  按照“提升流域自净能力、深化水系污染源头治理、强化水系环境监管”思路,涟水县把治河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建设、“263”行动计划、民生工程、文明城市创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河制宜地科学编制河道整治方案,组织实施水美乡镇、水美村庄创建,开展“整洁工程”行动,实施生态水利、景观水利项目,建设古淮河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

  今年该县将涟河、一帆河、南六塘河作为县级样本河道全力打造,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条乡级河道和1条村级河道为样本河道,每条河道设河长公示牌,2018年底全县高标准打造50条以上样本河道,确保到2020年267条村级河道疏浚整治全部达到考核要求。

  知河“一河一档”

  该县围绕“老问题逐步化解、新问题增量为零”目标,完善各级河长巡河后“交办督办、整改落实、考核问责”机制,对每一个问题实施“建档”、“销号”制度,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全面建立健全督察推进机制,组织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执法检查、民主监督、专题协商,助推河长制落实。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起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县、镇、村河长制信息平台和宣传推进机制,凝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治水。

  “污染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治标更需治本。我们要让‘涟水蓝’成为独特的城市标识,‘涟水绿’成为靓丽的城市底色,‘涟水美’成为鲜明的城市品格。”涟水县水利局长朱彦清说。

  如今,涟水的河渠池塘正日益变得明净、透亮,水乡风韵渐渐彰显,依水而建的水生态风光带如游动的绸带,舞动在城乡,成为古城涟水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解。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