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奔走在广袤的乡野

 

  ■ 记者 陈良玉

  田间调查,试验设计,组织观摩,技术培训,专家验收……一年365天,杨文飞至少有200多个日子奔走在广袤的乡野间。作为淮安市农科院副研究员、作物调控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农科专家崇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杨文飞不仅如此,还善于将论文播撒到乡间地头,播撒到每一个农户心中,且乐此不疲。

  今年初,杨文飞参与主持的“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一举摘得江苏省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市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此项殊荣。这既是淮安市农科院的荣誉,也是对杨文飞所在科研团队十八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矢志攻坚的最高褒扬。

  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以稻麦绿色高效增产防倒伏调控技术和绿色高效抗逆减灾物化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通过五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大减轻稻麦生产中的倒伏、异温危害等现象,并研发了抗倒伏类产品、抗逆增产类产品等12个产品。作为项目推广负责人,如何将该项目成果推广出去,让这项成果真正落地,最终为农民所接受与应用、为农业增收做贡献,成为杨文飞苦苦思索的课题。

  在实践中,杨文飞研究团队逐步确立以政府、科研、推广、企业、农业新型主体为主的,与国家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相融合的“5+1”推广模式,为项目推广按下了“快捷键”,成果颇丰。如为了打开江苏农场市场,杨文飞经常与农场的技术人员共同做试验,印证产品的使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进而迅速打开了农场市场。几年来,项目团队共组织各类培训班1千多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0多万人次,制作“水稻增产防倒伏管控技术挂图”和“小麦增产防倒伏管控技术挂图”2幅,印制并发放技术挂图20多万份,发放技术明白纸2000多万张。构建以江苏省农技推广体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农垦系统合作共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3+1”示范带动机制,有效提高了技术覆盖率。统计数据表明,2014~2016年累计推广1.2亿亩次,占同期稻麦总面积的60.6 %;增产稻麦386.47万吨;总经济效益84.6亿元。

  “能亲眼见证项目团队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我很自豪”,今年43岁的杨文飞向记者坦言,自己在盐城工学院上学时学的是化工专业,农业科研并非自己的强项,但因缘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技术推广工作,却意外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后来又参加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深造,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门里通”。“咱们农科院有很多专家学者,他们醉心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成果颇丰,如何让这些‘论文’在乡村大地扎根,打通实验室和农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则是我的使命。”

  工作20年来,杨文飞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级成果鉴定,水平达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除了“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果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外,杨文飞参加的“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生态解除技术集成创新研究”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此外,杨文飞还先后获得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淮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有3篇论文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申请专利7项,获得授权6项;主持或参加研发的3个科技产品获得农业部肥料登记证,并进行转化,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作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 “十百千”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杨文飞还先后获江苏省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

  目前,杨文飞正在实施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小麦抗逆稳产提高品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该项目旨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小麦的品质,进展顺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杨文飞扎根乡土大地,奉献青春热情,步履铿锵一路前行,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