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 娟 刘广波 宋德成
记 者 唐筱葳
“发车!”一声令下,满载着品种各异、口味不一的酱菜,卡车向200多公里外的军营驶去。晚霞映满整个天空,望着卡车渐行渐远的背影,孙茂顺心里满满的成就感,他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多少次目送,每一道车辙都是见证,每一声车鸣都是岁月的回响。
拥军四十四年来,年逾七旬的孙茂顺行程25万公里,自费到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的200多个团以上部队,用他独到的酱菜腌制技术,愉悦了官兵们的“味蕾”,温暖了官兵们的心灵。回望四十余载拥军路,孙茂顺个人拥军费用近400万元,现在每年仍然要耗费数万元,用自己依旧火热的心倾洒着爱军拥军之情。
一门技术
1944年出生的孙茂顺因为父亲的原因从小与部队结缘,“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浴血沙场,征战杀伐,他也渴望像龙城飞将一样保家卫国,奈何天意弄人,三次验兵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大道,为部队这个特殊而又崇高的地方奉献一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夏的一天,很偶然的机会,孙茂顺听说驻涟水某部战士要将军营里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倒掉。凭着讲述人的只言片语,他立即做出了判断:菜没有问题,是卤汁的问题。于是星夜前往,一看,果不其然。在大家质疑的眼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一周后,酱菜成为了战士们的口中宝。无独有偶,徐州某部也正在为战士的口舌之福烦恼不已,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又被邀请去了徐州。
一发不可收拾,命运的按钮就这样悄然打开,也许它不是最初的模样,却是最正确的选择,孙茂顺至此踏上了技术拥军的大道。
1997年4月,全军“菜篮子工程”会议在上海警备区召开,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主要首长以及各大军区的领导数百名将校军官聚集一堂,共商全军菜篮子大计。孙茂顺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并用自己的独门酱菜腌制技术惊艳了全场。这些年里,他辗转各大部队,从涟水到南京、徐州、宿迁,到山东、海南、内蒙古,通过现场授课,靠着一张嘴、一双手把他的酱菜腌制技术推广到各大营区,解决了战士们的早晚小菜问题。
在海南,他带领子弟兵砸穿水泥地,将酱菜缸挪到地下30公分的地方,以防温度过高菜易变质;在内蒙古,他带领子弟兵研究新技术,将当地的土豆也加入到酱菜家族使之成为新成员;在新疆,他带领生产建设兵团琢磨北方特殊的天气抢菜抢天时……
一拍即合
“我其实一直也在考虑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光我一个人来回跑不行。”孙茂顺语气里满是忧虑。44年,他也在一直寻找同路人。这不,他的老伴,4个女儿和女婿,1个儿子全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拥军的道路上渐渐有了一支步履铿锵的队伍,再也不用一人踽踽独行。
“说实话,一个人根本做不来。”酱菜腌制最起码半个月才能好,各种繁琐的程序,没人打下手,运转不起来,所以孙茂顺的夫人王淑美也就一直陪着他南来北往。
有一年夏天,徐州某部请孙茂顺前去讲学,顺带运送一车酱菜,万事俱备,孰料大女婿不明原因地大出血,两边都是头等大事,权衡之下他奔去医院,让二女儿临时请假赶往徐州,“部队的事不能耽误呀!”等到女婿病情稳定,他又第一时间赶往徐州换回女儿。一家人勠力同心,才能让拥军之路走得如此之稳。
孙茂顺还自费40万元,成立拥军技术培训中心,2000平米的场地上一百多口大缸一字排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子弟兵们带着希望来,带着满意归,多期培训班把他们打造成了全军的酱菜技术骨干。
2002年涟水县委发出了向孙茂顺同志学习的决定,同年7月26日,在孙茂顺的牵头组织下,涟水县自发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拥军协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组织,在拥军这条路上,孙茂顺利用他个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吸引、团结更多与他有共同志趣与理想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拥军这条漫漫大道上来。
协会创建时有30多人,对于协会成员的吸纳标准,他说,“首先得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进而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希望能有更多人将这个事业继续下去!”如今,协会的影响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连云港赣榆县成立了一个拥军协会分会,具体指导赣榆县的拥军事宜。
一腔热血
“谁傻呀,肯定是得了公家的好处”。“你没瞧见,昨天刚从部队拉回来一车的黄豆。”每每听到不明就里的人说一些风言风语,孙茂顺总是一笑置之。实际上这一车黄豆是要腌制好给部队送过去的,来回油费不说,还要贴上多少的人力物力。
也有人经常跟他泼凉水,“别人忙着赚钱,你倒是天天做这些闲事,操这份闲心。”“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好处?”他不无激动地说,“是呀,正是这些军人穿上军装履行使命,为我们守护着万里河山,我们才能安居乐业。这样一群舍亲舍家舍命的可爱之人,我不拥护他们我拥护谁?”
回忆起拥军中的一幕幕,孙茂顺总是充满豪迈与激越。1998年10月,正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在徐州这个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接见了孙茂顺,称他是“新时期的拥军模范”,并与之亲切合影。两双手相握,一个曾在战场上横刀立马,一个在新时期里技术拥军,每每想起,孙茂顺心里都感慨万千。
为了开辟一个固定的拥军场所,1998年底,孙茂顺在涟水县的繁华地带盖了480平米的门面房,其中240平米用来作为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招待部队里来的士兵,给他们提供免费吃住等服务。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的招待所里,每天烹煮的都是军民情谊浓于水的“盛宴”。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些受到过孙茂顺照顾的在编、退伍的官兵也带来家乡的特产,“这些情义,钱哪里能买得来!”2017年,孙茂顺收到来自北京某部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纪念章。他笑着,像个孩子般纯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孙茂顺表示,拥军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