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梅
本报讯 七一前夕,笔者根据“红色记忆”建国前老党员的故事征集要求,寻找建国前老党员孙广胜。走进金湖县城都市华城孙老的家,孙老知道我们要来,特意穿上了白色的衬衫,颈项上挂起了2枚勋章,一枚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枚是纪念抗战70周年,庄重的等待我们前来采访,勋章在白衬衫、白发、白净的皮肤衬托下,显得更加金光灿灿。
我们的采访勾起了孙老的红色记忆,他不能自已,涕流满面,虽然已是91岁高龄,但他依稀记得过去参加革命的一幕幕。
他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母亲到当地灌云县一个集镇地主家打工,自己和哥哥也一起同去做长工,因当地一位姓夏的地下党引导,先是哥哥偷偷地参加了革命,从此没有回来。1945年5月,他和另外17个长工伙计也在姓夏的地下党的介绍下,参加了革命。他来到了淮海军分区东海县警卫团独立大队做通讯员,后来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2纵队35旅105团2营,他刚开始主要负责部队宣传工作,经常深入敌占区,散发宣传资料,动员组织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
孙老虽然脸色红润,看起来鹤发童颜,说了太多的话,还是蛮吃力的,有时还有点断断续续续,耳朵听力不好,听不清我们问什么。只顾自言自语叙述着,嘴里不停地叨唠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老人对党充满了感恩;他的桌子上放满党的教育书籍。
年轻时候,经历了数以十次的战斗,最令他难以忘却的是沟登战斗。
那是1947年农历4月,孙老所在的营部驻扎在高沟杨口修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准备攻打沟登镇,营长紧急召集开会,介绍敌情、我方营部以及周边友邻部队情况,传达上级指挥部指示,立即部署战斗。战士们士气高扬,上战场前,跟以往一样,每位战士身上都揣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情况,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这场战斗,敌人有1个营的兵力,在沟登镇外围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树枝圩,第二道是土圩地,第三道是水圩;军事设施也比较坚固。记得是4月初四下午4点,战士们随着一声冲锋号,发起了总攻,分三个梯队,孙老在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冲上去,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战士们的子弹和手榴弹也像暴风骤雨般打向敌人阵地。但是,敌人反击的火力太猛了,阵地成了一片火海,敌人四处逃窜,大部分被歼灭,残余敌人缴械投降,这时第三梯队赶来前线,帮助打扫了战场,埋好了牺牲的战友。
孙老说:“很庆幸,我活了下来,只是耳朵后脑勺中了一枚子弹,当场我就昏倒,被抬上担架送到后方,支援的敌人很快反攻上来进行反扫荡,我们20多个重伤员在群众的掩护下,藏在了老百姓家锅灶下面的地洞里,躲过了敌人援兵搜查。第二天凌晨,才被送到四里岗的卫生院,给我做了头骨手术,清除了子弹碎片,我终于脱离危险。”
讲到这里,我们请求看看孙老的伤疤。伤疤就在耳朵的正后方向,有大概3厘米长,像个黑黑的小蚕永远卧在了孙老的后脑勺上。
“后来,部队首长还来看望我,并告诉我组织已经批准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万分激动,从内心讲,我是农民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革命军人,都是受组织的培养,我感到无尚的光荣。”
至今提起党组织,提起当今的新社会,孙老总是竖起大拇指。伤势痊愈,我立刻返回部队,继续投入战斗。
“全国解放后,我被分配到宝应县人武部当干事,金湖县建县时,我又转到金湖县人武部,直到1978年,转业到了金湖县自来水公司,直接领导了金湖县自来水厂创建工作。”为了造福金湖县城市民安全用水,孙老一干就是10年,为开创金湖供水事业做出卓越贡献。1989年,孙老在县自来水公司离休。
“无论是回忆过去战斗岁月,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孙老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一个庆幸之人。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会带着家人到战友长眠的地方去看望他们。”孙老常常一人站在窗台发呆,沉浸在了无尽的思念中。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