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将军诗人

 

  ■姜佳妮

  陈毅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将军诗人,抗战时期十分重视文化战线上的对敌斗争,为了加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还于1942年在苏北根据地成立了湖海艺文社。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迁到盱眙黄花塘。在黄花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毅留下了二十余首诗词,其中《大柳巷春游》等描绘黄花塘景色的诗篇至今仍被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一

  

  1943年春天,在陈毅的指挥下,新四军取得了山子头战役的胜利,俘虏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击毙保安第3纵队司令王光夏、独立第6旅旅长李仲寰等数百人。战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会见韩德勤,晓以大义,与韩德勤达成了共同抗战的协议,将韩德勤礼送出境。山子头战役之后,四师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邀请陈毅到大柳巷踏春,游玩过程中陈毅写下了三首《大柳巷春游》。

  大柳巷在泗洪县泗河乡,又叫“梨柳乡”。人们为了与对岸安徽省明光市的小柳巷对称起来,就把在这一线长堤的村落统称为大柳巷。陈毅与彭雪枫等人纵马春郊,放眼望去,淮河大堤绵延数十里,烟柳成行,宽阔的河面波光浩渺,几只白鸥拍打着水面。想到刚刚取得的胜利,陈毅勒马河边,诗意大发,脱口而出“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绿野嫩丝抽。春郊试马优游甚,难得浮生似白鸥。”

  傍晚,夕阳倒映在河面上,小院里,撒下一地落花。陈毅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看着满地落英,想起抗日形势正逐渐好转,抗日根据地渐渐稳固,欣然提笔:“为惜春残共举杯,番番风雨苦相催。人间好景随时在,满眼梨花锦作堆。”晚上陈毅与彭雪枫沿着淮河长堤散步,月光如练,远处的村庄灯火阑珊,陈毅又写下了《大柳巷春游》的第三首:“十里长淮步月迟,阑珊灯火启情思。旧歌不厌人含笑,抗战新声更展眉。”以此表达了对胜利的展望。

  

  二

  

  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中挂着一首陈毅的《淮河晚眺》,这首诗赞美了淮河的美好风光,抒发了抗日的豪情壮志,深受盱眙人民的喜爱。

  新四军军部转驻黄花塘之后,正值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开始转入反攻阶段。新四军也在陈毅、刘少奇的领导和指挥下,主动出击,连续收复了许多地方,使解放区不断得到扩大。军部所在地黄花塘处在淮河上下游交接的洪泽湖南岸,美丽富饶。面对日渐好转的斗争形势和淮河两岸的美景,陈毅写下了这首《淮河晚眺》:“柳岸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

  陈毅眺望淮河上的景色,两岸绿柳明沙映照着落日余晖,水天交接处,群鹜争飞,不禁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远处,云遮雾绕的山峰消失在清碧无垠的天际,只有浩浩荡荡的淮水向前流去。前三句描绘出了一幅唯美的春日淮河夕照图。最后一句出自汉代杨雄《羽猎赋》中“乘巨鳞,骑京(鲸)鱼”,原指文人隐遁或游仙,陈毅在此处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黄花塘和淮河美景的喜爱,希望将来革命胜利后能够归隐于如此美景中。但此时革命尚未结束,陈毅看着此刻淮河的美丽风光,想到的是祖国的山河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顿时生出驱逐日寇、收复失地,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革命豪情。全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三

  

  洪泽湖边立有一块陈毅渡湖碑,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陈毅曾在此乘舟渡湖。1943年夏秋之交,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准备在淮河六塘河一带向日伪军发动一次秋季攻势。陈毅要从黄花塘军部赶到三师,对战事准备进行检查。在从蒋坝、高良涧附近登舟过洪泽湖时,写下了《过洪泽湖》一诗:“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抗战时期,洪泽湖对沟通淮南淮北,连接苏中、淮海等地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新四军在洪泽湖周围大力发展抗日根据地。但是作为战略要地,洪泽湖周围有很多日伪的碉堡和据点,要想通过敌伪湖上封锁线非常危险。过湖时要行动迅速,尽量减小目标,防止被敌人发现。陈毅等人驾一叶扁舟,趁湖面风平浪静之际,从白天开始渡湖。黄昏时分,小船行驶到湖心,远处夕阳西下,将湖天染上一层红色。深夜小船行至水浅处,惊起了沙滩中栖息的水鸟。安全渡过洪泽湖,已经是第二天清晨,陈毅舍舟登岸,骑着雪花骢,沿着湖堤赶赴三师驻地。全诗分别描写了洪泽湖白天、黄昏、黑夜、清晨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将过封锁线的紧张氛围融入写景中,体现了陈毅镇定自若、乐观豁达的儒将风度。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