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人云
近年来,护工日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一项调查显示,当老人住院时,80%的独生子女夫妻会选择请护工照顾。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护工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工群体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护工荒”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演。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至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852万人,失能老人达到599万人,相对应的,养老护理员岗位应达到657万人。据此研究估测,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多达500万人。
“护工荒”何以“荒”?一是“荒”在观念上。现实当中,人们一提到护工,第一反应就是感到护工工作的脏、累、多、杂,再加上政府认识不够、宣传不足、引导不力以及旧有等级观念的作祟,护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身份歧视和工种歧视。
二是“荒”在待遇上。护工行业为啥缺乏吸引力?不少从业人员表示,护工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职业上升通道是主要原因。如果不能让护工体会到职业认同感,保证护工的工资达到社会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解决护工们的后顾之忧,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护工这一工作就不会真正成为“香饽饽”。
三是“荒”在管理上。在我国,护工行业与医院多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护工行业的管理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病床与护士人数比例)严重不足。因此,作为护理的补充力量,护工应运而生。但由于护工属于一般看护性工作,在医院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社会大背景下,医院通常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鉴于管理护工不但没有利润,还要花费人力和物力,许多医院最终把护工管理当成一个负担推向社会。
时下,银发浪潮呼唤更多护工。只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从思想观念、社会待遇、行业管理这三方面共同发力,改变人们的落后观念,增加对护工的重视程度,提高其社会地位,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到护工行业中来,“护工荒”才不会继续“荒”下去,护工短缺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