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造景钵池山

 

  □ 罗志

  作为一座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市,淮安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符号无不跟一道道河渠、一座座湖泊相关。古淮河静静流淌,淮水安澜,城市名称由此而来;大运河通衢南北,千年不息,带来“运河之都”的繁华与传奇;洪泽湖浩渺万顷,高堰捍卫,守护着江淮大地的万千生民……淮安的城市宣传语也多以水为主体,“融南汇北、水润淮安”“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等等,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在时空里变幻着每一处波光,记录着古往今来的繁华与沧桑。

  当然,若要说淮安无山,倒也不确切。虽然市域境内大多数都是平坦无垠的江淮大平原,不过西南盱眙一带,因位于江淮分水岭东部余脉,形成一些低缓的丘陵峰峦,一直延伸到淮河岸边,其间不乏值得一游的名胜,如盱眙的铁山寺、清平山、玉皇山、都梁山、第一山,洪泽的龟山、老子山等。而在现在淮安市区范围内,也曾有座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为淮安不太丰富的名山文化,书写下难得的一笔。

  古来名山,皆有僧道。唐代的淮安叫楚州,州城在今天淮安区老城一带。州城西北约二十里,有座冈阜如钵盂,沙土皆红色的山丘,因其形状而得名钵池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晚唐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中遍列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楚州钵池山名列七十二福地第四十。所谓“福地”,乃是道教真人得道之所。在钵池山得道的神仙,乃是王子乔。

  王子乔为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才华横溢,博学多识,被后世奉为王氏始祖。传说中的王子乔,自幼即具仙骨,常游历于伊、洛之间,尤善吹玉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后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王子乔道成后下山,欲觅一块风水宝地炼丹,游历至淮河下游时,看中了幽远闲旷的钵池山,便在山上筑起百尺炼丹台,台下挖了一口丹井,终日炼丹不止。丹成,鸡化凤凰,王子乔遂驾凤凰麒麟成仙而去。

  钵池山成为道教福地后不久,佛教也在这里扎下根。北宋乾德元年(963),僧人玉海在山南兴建洪福寺,几度兴衰,至明代正统三年(1438),在其基址上新建景会寺,名著淮东,文士赞其“殿阁宏敞,造像庄严,金碧辉耀而寺始极其盛噫”。水光山色,林木古刹,就这样掩映在淮安城的咫尺繁华之外。

  钵池山本在古淮河山阳湾畔,明永乐年间清江浦运河开辟后,水积山前,汇为山子湖,嘉靖年间,淮河改道清江浦以东趋海,不再绕道钵池山南。山子湖周环约十余里,南近里运河板闸钞关官署,中有爱莲亭,往北至到钵池山南景会寺,“云影波光,千倾一碧”,湖光山色,亭阁辉映,成为明清时期的江淮名胜。

  福兮祸依,乾坤倒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滚滚黄河洪波从老坝口决堤,倾泻东南,钵池山数丈之丘,首当其冲,一夕无存,泥石殆尽,山子湖也被淤平,山麓的景会寺、湖中的爱莲亭,全被冲毁。百年之间,山石荡然,空余闲鹤鸣去、晨钟余音。

  钵池名山虽然颓然失色,但留下部名志流芳青史。民国初年,如皋名士冒广生来淮安板闸任淮关监督,实地勘视,广搜丛残,寻访故老,编成《钵池山志》,包罗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方外,为记录淮上古之山水名胜的第一流志书。1921年,《钵池山志》刊行,其后,淮安文士段朝端、宋焜为之增补,1938年由景会寺住持范益在上海排印增补本。近年,市志办主持整理《淮安文献丛刻》,也点校出版了这部《钵池山志》。

  钵池虽小,却始终为淮上文献所铭记。除去《钵池山志》,《淮关统志》《淮关小志》《山阳河下园亭记》等均对这座“洞天福地”有细致的描述。水为山增色,史为山留名。

  时应世运,2005年,江苏省第四届园博会在淮安举办,以此为契机,淮安市区水渡口以东,以现代园林规划融合淮安城市元素,兴建起一座山水交融、古今辉映的钵池山公园,重新恢复了这处人文景致。站立于新筑的钵池丹峰上往西眺望,落霞孤鹜,山水城林,满眼欣欣向荣的淮上风光。这座新钵池山,也为碧水滋润着的淮安,造设出一抹难得的胜景。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