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科学无界 行者无疆

 

  ■ 记者 季明稳 通讯员 李亚强

  在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宁静清幽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学者,在静谧中甘守寂寞,在科研创新中竞显风流。他叫陈松,年仅39岁,现任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研究工作。

  1997年,陈松考入苏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说起最初的梦想,陈松坦言,21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当年之所以选择生命科学领域专业,就是希望今后有机会探索疾病发生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帮助患者免除疾病困扰。2006年,陈松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先后在美国其他不同顶尖科研院所如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和辛辛那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过去15年的求学与科研生涯中,陈松用坚持诠释着他对生命科学探索的执着与热爱。

  科学研究如同沙漠行走,安于枯燥无味,方可得见绿洲。陈松正是如此,15年如一日,没有周末休息,深夜加班更是常态。尽管科研枯燥,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做基础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到底哪一条道路可以通向揭开科学真相的大门却是未知。因此,只能一条条地试着走下去,发现走错了再重新选择另一条。科学探索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往往在经历百转千回,终于找到对的那条路时,那种幸福和喜悦也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

  在前期众多研究成果中,最让陈松引以为豪的是,他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噬特异性缺陷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并用这种特殊的动物模型研究人类肿瘤细胞内部自噬通路被关闭后对肿瘤生长与转移的抑制作用。鉴于细胞自噬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之间的密切关联,该成果将为今后探明癌症发生的本质并建立有效的抗肿瘤治疗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做科研不是成功一次就结束了,而是需要用一生去不断探索。”在陈松看来,科学无界、行者无疆

  2015年,陈松婉拒美国导师的挽留,放弃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发展。他先后收到上海、南京等地多所知名院校的工作邀请,但最终选择回到淮安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他的这个决定过于草率,但是陈松依然坚信自己的选择。他说:“家乡对人才求贤若渴,学院各级领导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深深打动了我。我乐意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201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在原淮安市消化道肿瘤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淮安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并由陈松担任首任所长。目前,陈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过组建研究团队,针对恶性肿瘤发病、耐药分子机制,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鉴定,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的筛选及其他治疗性蛋白药物的开发等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陈松倍感振奋。第二天,市领导看望慰问陈松,更让他坚定了扎根家乡的决心。“淮安市越来越重视科研创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我们在家乡从事科学研究免除了诸多后顾之忧。”陈松说,他希望未来能够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研究出一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成果,并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应用,惠及更多癌症患者。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