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木铎之心

 

  3

  且徐行TRAVEL

  □ 马东祯

  2015年11月,出差顺道去了一趟乌镇,第一次知道木心。

  踩着青石板,跨过一座拱桥,无意间走进了一座纪念馆。走进去,被墙上许多黑白照片吸引。照片的主人便是木心。望见他的第一眼,只觉他与一般人不同,却又说不出所以然。照片周围的文字也很独特,木心的俳句、短诗和文论,在黑白色彩的映衬下,冲击着视觉和心灵。

  “我习于冷、志于成冰。”

  “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的一笑。”

  ……

  读到这些文字,词穷的我,只能用最普通的“特别”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不同于以往我熟知的任何一个作家,他的文字腾空出世般抵达心扉。他是冷静的、理性的,却又在内里包裹着热情和感性!从乌镇出生到上海美专学画,从文革入狱到美国纽约办画展,再到晚年的叶落归根,木心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洗礼?

  怀着对他的好奇与崇敬,我翻开了他的书。

  从木心笔下自然流淌的文字中,我感受了他跨越时空的情感与独特魅力。木心的诗写得尤为好,轻松淡然却又意味深长,比如:“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人行/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不得不提及《文学回忆录》,这是由木心讲述,作为学生的陈丹青记录的一本著作。很难想象,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群年轻人邀请62岁的木心讲述世界文学史,他们坚持听了他整整五年的文学课!至今我仍惊叹,那个时代,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却依然心怀对文学最纯粹最炽烈的情怀。

  在一段影像中,木心这样评价艺术:“画就是坦白从宽,全部都能看到;音乐则需要耐心,听完一个章节,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个章节;而文学就是抗拒从严,只有一些黑的字,别的什么都没有,文学最可怜。”这样的评价,不禁让人拍手叫好。

  木心敬爱尼采,欣赏拜伦,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调低弱,颤声道:“伟大。”而对于他自己的早年经历却很少提及。

  尼采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木心就是这样的人,一个热爱文学几乎到了“疯狂”的人,他把毕生最好的文字留给了我们。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在木心的作品里,我读懂了美,读懂了尊敬,读懂了坚韧,读懂了何为坦然自若,何为志趣高洁……木心终身未娶,他把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文学和艺术。在动荡的年代,入狱十几年,却始终温润而清澈地看待这个世界。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里,木心始终能够保留自己那份孤独而纯净的内心。读他的文字,我深深体会到,女性既要像花儿那样美丽,也要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论前方有何艰难险阻,我们依然要笑对一切、泰然处之。

  写到这里,我再看木心的照片,忽然明白了他的不同之处。他面目温润却目光如炬,坚韧,纯洁,就像他评价诗人维尼那样,“参透人情世故,依然天真纯洁”。

  参透人情世故,依然天真纯洁。这大概就是木心的心灵密码。愿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长河里,读懂他的木铎之心,保持自己的初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