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文东/文 管伟法/图
走进淮阴区刘老庄村,眼前的景色让记者怎么也无法和当年那个全省挂上号的贫困村连在一起:宽阔的大道、连片的花木、一望无边的塑料大棚、颇具规模的村办企业……
村党总支书记朱林告诉记者,他是听着八十二烈士故事长大的刘老庄人,从1984年入党以来,他的脑海里一直在苦苦思索:红色的土地更应该结出幸福的甜果,为什么刘老庄多少年连温饱线都没过?
朱林先后在本乡的两个村干过支书,终因两个村家底太薄都起色不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朱林深知,不换一种全新的思维,不拿出超常的举措,就不可能跳出传统农业的樊篱,更不可能搏击风云引领市场成为赢家!
2009年初,朱林毅然决然地回到刘老庄这片红色的热土。朱林找来全村58名共产党员,共同制定刘老庄村五年发展的蓝图。刘老庄的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大小不等的36个老庄台上,还有68处废沟废塘。村里发动村民拆除老庄台,填平废沟塘,一下子新增耕地1280亩,这些土地由村里统一经营,当年便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80万元。
为了办好刘老庄第一家村办企业,朱林自己借款50万元,村主任苏炳文拿出妻子在新加坡打工的20万元,副主任金益聪卖掉自家的拖拉机、挖掘机。刘老庄村天元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一年便还清借款,此后每年为村里创造利润超百万元。
2010年开始,朱林带着村里干部和群众代表上山东,到福建,让刘老庄3493亩土地全部转成千亩连片的日光能大棚、果树采摘园、精品苗木园、光伏太阳能发电厂,(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