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寻觅同庆街

 

  □ 罗志

  接触淮安文史资料短短几年,“同庆街”这个名字频频出现在浏览的文章和资料中。去年,淮安市民政局更改路名,将圩北路东侧、南北穿越水韵天成小区的环宇路更名为“三门楼路”,我写过相关的社情民意,通过民革渠道反映过,建议将这段道路命名为“同庆街”,以留下“同庆街”这个已经消失的清江浦老地名。

  拜读过杨江淮老师的不少文章,从他多年以前的那篇《淮安城市笔记——一座苏北城市的规划辛酸史》中,我第一次读到“同庆街”这个名字。记得杨老师开篇诗意的语言,饱含乡情:

  喊一遍失落的魂灵

  撞一声苍凉的晚钟

  洒一片无尽的悲哀

  哭一回凄婉的迷梦

  回眸清江浦别离的背影

  抚摸城市化进程的伤痛

  反思新淮安城市的走向

  呼唤人文化执政的自觉

  ……

  2007年,同庆街,连同东长街、越河街一齐湮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这一年,呐喊和记录下同庆街“音容笑貌”的除了杨江淮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关心热爱淮安文化事业的同道。我后来读过何永年先生在那年写下的《寻访越河街》《东长街轶事》和《唯一留存的石板老街——同庆街》等纪实文章。对于我这个外乡来淮工作的年轻人而言,同庆街差不多是我初涉淮安文史以后最熟悉的地名之一。

  如今的同庆街,早已踪迹难觅。大闸口以东,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些沿河景观花团锦簇,水韵天成、越河小区已成为规模气派的大型住宅小区,周边圩北路、越河路、和平路、环宇路等现代化道路交织,有轨电车从北面东西向穿过后从水渡口折向东南。这些清江浦的老街巷,以及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文化记忆,却依然历久弥新。

  现在御码头美食街牌坊东头,隔圩北路对面路边,有座低矮的西式钟楼,这座不起眼的钟楼是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部门登记的地址为:同庆街14号。这座钟楼虽然已经破败,却浓缩着清江浦的百年沧桑。

  清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林嘉善(Edgar Archibald Woods)来到清江浦传教。第二年,林嘉善在传教士赛兆祥的协助下,在清江浦东门口慈云寺内开了第一家西医门诊,并命名为仁慈医院。1898年,林嘉善、林嘉美兄弟在老坝口鸡笼巷内盖了一座福音堂(今老坝口小学),将仁慈医院迁到那里。1912年,林嘉美在清江浦东北的水渡口(今淮安市中医院所在地)购买了80亩土地扩建医院,两年后正式启用。1925年,林嘉美主持在清江浦同庆街北建成一座教堂,用于医护人员和普通信众礼拜聚会之用。这座教堂从室中俯视,呈十字形,并有三层钟楼,内置大钟,方圆十余里,可闻其声。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飞机常来清江浦轰炸,仁慈医院的美国标志使其成为大批和平居民的避难所。其后,仁慈医院和同庆街教堂均基本毁于战火,唯独这座钟楼得以幸免,建国后虽然长期废置,但保存完好。2009年,在拆迁大潮中,同庆街钟楼得以原址保护,成为同庆老街留下的唯一老建筑,同庆街14号也成为一个孤零零的路牌名,钉刻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北端。

  旧方志中对于同庆街的记载则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咸丰《清河县志》卷三“建置”云:“自双当铺而南转而东曰同庆街,亦横街也。”又云:“延嘉巷在同庆街”“棠滋巷在同庆街”。1936年,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所记同庆街一带,已渐萧条之势:“若立医院之门,举眼南望,则见水塘纵横,一片疏旷,广陌出其中,石罅凸凹,蹄痕浅深,入目皆饶古意。”

  而在老清江浦人口耳相传的旧时记忆中,同庆街的地位可谓不低。清江浦有“九楼十八口”之说,楼是过街楼阁,口是街巷交叉处,都是清江浦内知名的去处。其中,“九楼”中有“三门楼”,这座楼坐落于同庆街的西端,旁边的金陵会馆是南京客商云集清江浦之所,如今大闸口东面的三门社区便得名于“三门楼”。“九楼”中的四门楼是臧家码头往北通京官道和同庆街交叉的地方,楼设四门,行人畅行于下。所谓“十八口”中,有“同庆街涧礤口”,想必在同庆街沿越河堤的地方。

  就像清江浦很多老街巷一样,同庆街最终消失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伴着里运河的习习微风,寻觅同庆街留下的踪迹,跟老教堂的钟楼合影,浮想旧方志中的点点文字,怀想老清江浦人对于老街的钟爱,也算是我这个外乡人对清江浦过往的一种精神共鸣吧。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