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敏
女儿即将升入高中,她说今年暑假是阅读经典的最好时光,并列了一长串书单。我接过来仔细看看,家里的书架上好多都能找到。女儿说,那些版本太旧,不习惯。好吧,我让她先精选十本,重新网购。
女儿仔细勾画了一番,交给我一张新的书单。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她跟着我读了全套“蒋勋细说红楼梦”,以及《微尘众——红楼梦中的小人物》系列,对原著早就充满了期待。第二是《家》《春》《秋》,我有点意外,她说喜欢巴金这个老爷爷,研究过他的照片,斯文仁慈,眼神清澈透亮,想读读他的书,领略一下他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博大。
孩子的话让我心里怦然一动,我也是在十几岁的年纪,第一次接触巴金的作品。在那所乡镇中学的角落,穿过紫藤花长廊,走进一座平房,就是学校图书馆,由堆放杂物的仓库改造而成。数排高大的书架整齐划一,灯光昏暗。戴着老花镜的管理员老头耳朵不大好,我们借书时要跟他大声嚷嚷,听明白了,他就笑笑,登记之后将书递来。就在这里我读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的《家》《春》《秋》,三本书的封面分别是浅灰、淡蓝、泥黄,装帧设计至简至净,一派大家风范。
《家》以情节抓人,高家大院,日复一日,轮番上演群魔乱舞的戏码,静水流深,环环相扣。原生家庭的爱与恨,罪与罚,在一个个风雨夜,随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刻骨铭心,痛彻心扉。我陪母亲看过电影《家》,集齐了一众老戏骨,尤其是扮演梅表姐的黄宗英,更是母亲的偶像。我后来看过另一个版本的电影《家》,依然最喜欢黄宗英,她是我想象中民国女子最美好的模样。前两天看到一则消息,中央戏剧学院全新打造的音乐剧《家》即将公演,不知道会不会来淮安大剧院演出,真想陪母亲去看一场青春版的《家》。
《春》和《秋》延续了《家》的风格,文字叙述舒缓、简洁、质朴,种种冲突之后,均有一个明亮的结尾。相较而言,我偏爱《秋》更多一些。性格即命运,完全自我的人难以立足,太过于在意外在的眼光又会丢失自己,还是那句话,天助自助者。结尾借琴的口说,并没有一个永远的秋天。四季更迭,潮涨潮落,万事万物皆有其时。去年深秋,我在山间,鸟鸣幽幽,山径上一片一片坠落的枯叶,充满禅意。眼眉低垂,一呼吸一落步,时光留不住,好的坏的都会过去,我在,山在,足矣。
读巴金的书,心里很安静,因为他将读者的喜怒哀愁都写了出来,不用边读边思绪万千。唯一让我难以自抑的是《怀念萧珊》,初读即深深动容。年岁渐长之后,再读那些融和着血与泪的文字,平静、温和的表达背后蕴含的巨大悲怆常常让我半天无语。巴金与萧珊,情深如许,相伴如许,是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里一股不绝的清流,不思量,自难忘。
网购的书到了,新版《家》《春》《秋》,深蓝色封面,大开本,字号适中,简约厚重。推开高家大院厚厚的九重门,依然在上演着一幕幕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角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我将书放在女儿房间的书柜里,看着那张柔嫩青春的脸庞,很期待,听她讲述自己的读后感。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六七月间,雨季将至,想起书里那个叫梅的女子。终结所有的惊心动魄,她在文字里获得了永生。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读经典,因为人的灵魂在书香氤氲里,才能够奔向更光明处。独坐,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