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有你在,灯亮着

 

  □ 谷昭

  “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给予冰心的赠言,这何尝又不是巴金赠予自己的座右铭呢。

  2005年10月17日晚,巴金在上海逝世。当远在上海的朋友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被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人,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正在办公室孤灯奋战写着一篇公文。我放下笔,头脑里立刻闪现“有你在,灯亮着”这句话。

  巴金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作家,不仅因他独特的文学作品,更因他的凛然正气。我第一次读《家》《春》《秋》,刚刚从农村考上师范,正处于“思想贫瘠”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看到这套“激流三部曲”,立刻为之触动,花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把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捧回去,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读完。这三部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更写出了正在青年一代心中激荡的革命潮流。巴金自己说这几部作品“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觉新痛恨旧制度却无力挣扎,既是旧制度的牺牲者,又不自觉当了维护者。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发生在“五四”时期。“五四”新文化的浪潮激起新青年的热情和理想,觉慧便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反对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无所顾忌地离家出走。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巴金并没有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他是有可能经过摸索而找到革命道路的。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以入木三分的笔力揭露了封建桎梏、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直到今天,仍激励着许多青年人的心弦。记得当时,我们住在一个宿舍的同学经常在熄灯之后,偷偷开“深夜研讨会”,找出身边的“觉新”“觉民”与“觉慧”。

  “激流三部曲”就像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像平静水面下湍急的暗流,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从“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到《寒夜》等,巴金流淌在文字中的激情和良知,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赢得了时代的尊重。鲁迅曾经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晚年疾病缠身,却历时8年,写下了《随想录》《真话集》《探索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在这部长达42万字的散文巨著里,流露出来的则是老人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和深刻的自我忏悔。在“伤痕文学”流行的那个时代,巴金却进行着道德自省和自我剖析,实在难能可贵。巴金说:“印在白纸上的黑字是永远揩不掉的。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裁判官。究竟对什么错误我们应该负责,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原谅我们。20世纪50年代我常说做一个中国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这些话是他从心底流出来的。巴金是真诚的,也是痛苦的。他说“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巴金那一滴干净的泪水。

  巴金的晚年是忏悔的晚年。我以为,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才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家,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巴金之后很少有作家忏悔,更多的作家不敢直面内心,沉迷于抒写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和个人的心情悲欢,只有“小我”而无“大我”,只有“小格局”而无“大天地”。

  “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其实,巴金本身就是一盏明灯。有他在,灯亮着;他不在,灯也亮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