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两次高考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1987年我第一次走进考场,带着忐忑也带着期待。名落孙山,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失败给我很大打击。黑沉沉的长夜,睁眼不知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如果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高考是跃出农门的唯一选择。

  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低,可谓千军万马要过独木桥。1988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是24.6%,差不多四个录一个,对于我入读的二中,二十个人也录不到一个。

  说到二中,我在那里度过了八年时光。相对于盱眙中学,二中实在无法望其项背,每年能通过预考的寥寥无几。过不了预考分数线,连考场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高考了。每年难得考上的几个也多是复读生,我就这样走进了复读的大军——在那时的农村,复读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这样的勇气更多来自于父母的支持与鼓励。

  我学的是理科,当年高考课目七门,这七门课中数学相对好些。最弱的是英语,除了死记硬背,其他几乎什么都不会,严重拖后腿。

  1988年7月再次走进考场,为前途与命运一搏。那年夏天几十年不遇的高温从“五一”一路攀升,到七月初,最高气温更是蹿到39度。这样的炎热并没有带给我更多影响,漫漫长夜,打着赤膊坐在蚊帐里苦读,任汗水濡湿芦席。那时一心无二,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能不能读进去不知道,读进去多少不知道,没有退路,只知道苦读。

  7月7日,带着大汗淋漓走进了设在盱眙中学的考点。这是盱眙最好的学校,也是我一直梦想读书的地方。环境清幽,丛林茂密,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如果不是高考,又哪有机会进来。带着期待,带着文具,带着湿漉漉的长发走进考场。考到一半天气突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比风雨来得更猛烈的是内心的焦虑与彷徨。

  三天一晃而过,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每一天都在期盼中煎熬,却怕等来的又是失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兴奋地从学校一路跑到家,汗水湿透了衣背,却不影响心底的快乐。一直跑到田里找到正在做农活的父亲,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怔愣了好久,那一刻我分明看到父亲眼角闪过的泪花。

  想起高考,想起父亲,想起那些远去的时光。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我能被录取更多是命运的眷顾,但没有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也许我现在还在土里刨生活。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三年了,父亲的鼓励却一直犹在耳畔。

  □ 赵海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