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王小青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研发机构引进建设工作,为全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建载体
推进全市“筑巢引凤”工程建设。会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产业办完成淮安智慧谷(一期工程)建设,建成淮安市科技广场及科研实验楼等相关配套工程18.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5亿元;指导盱眙凹土产业园、淮安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淮阴区软件园努力打造区域性应用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指导各县区和园区围绕各自主导产业需求,招引各类研发机构。组织相关县区赴70余家高校院所进行对接洽谈,开展招引研发机构活动。经过多方努力,我市招才引智工作初具规模,目前引进各类研发机构38家。与我市开展合作的高校院所中,中科院系统10家,985、211院校12家。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中科院为龙头,以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大院名校聚淮安”的态势。
搭平台
深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平台建设。通过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等在淮研发机构牵头,成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畜禽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及凹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联盟围绕工业“4+2”、农业“4+1”等领域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使企业与高校院所面对面接触,专家与老总零距离交流,促进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增强了产学研活动实效,推动研发机构协同创新。
强管理
既重“引”又强“管”,提高引进研发机构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加强制度顶层设计,通过系列文件规范招引运管机制,出台《淮安市引进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评估(试行)》文件,把好引进研发机构的门槛准入关、绩效考评关和优胜劣汰关,实现引进研发机构良性循环。出台《淮安市引进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奖励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
见成效
我市引进研发机构配套政策陆续完备,管理考评制度逐步完善,创新环境趋于向好,科研成果初步显现。截至2017年底,各类引进研发机构获批纵向科技项目76项,申请发明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39名;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各类实验室(研发中心)24个;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00余项,孵化企业10余家,其中清华大学淮安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孵化的江苏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估值达10亿元;由中科院兰化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导研发的“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成果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创新,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