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列 通讯员 江汇源 罗宏
2012年,戴家业从副镇长岗位上退休,随即担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把一颗爱心无私奉献给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2014年以来,西宋集镇关工委连续四年被市、区关工委评为先进单位,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戴辛勤的努力。
预防工作
见成效
西宋集镇是淮阴区的北大门,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处。2013年老戴刚上任时,该镇青少年由于管控不到位,青少年犯罪人数达到10人,列入市重管乡镇。
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初,他借鉴外地经验,从源头抓起,汇同司法、团委、民政、派出所、村关工委主任组成三个调查小组,对全镇范围内14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15-25周岁闲散青少年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一户不少,一人不漏,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青少年进行分类造册,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及其他“五老”组织起来,对他们实施帮扶帮教,建立健全帮教网络,每月对“两帮”人员、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一次谈话,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汇报,盯紧重点对象不放松。
跨洪村四组杜某系帮教对象,在市开发区上班,第二季度由于打电话未打通,没有参加汇报会,老戴带领该村关工委主任、治调主任驱车40公里到杜某居住地听取汇报;洪北村二组戴某因有偷盗前科列为帮教对象,老戴和该村会计、关工委主任两人负责对他进行帮教,和他谈人生、谈理想。戴某愿意痛改前非,目前在市一家宾馆掌厨。在帮教、帮扶工作中,老戴把家长作为帮教、帮扶责任人,并与家长签订“两帮”协议书。由于他们管控措施到位,201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幅度减少,摘掉了市重管的帽子。
传统教育
暖人心
暑期校外辅导站是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第二课堂,西宋集镇校外辅导站办班已有近10个年头,受到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及其学生家长的欢迎。为了办好校外中心辅导站,他带领几位“五老”及早谋划,提前准备,从辅导经费、学校教室、辅导老师的敲定,到参辅学生的筛选,一一落实到位,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逐项过堂,确保暑期及时开班。
朱庄村4组小朱环是他关注的诸多留守儿童的一位,由于孩子父母婚变,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年仅10岁的小朱环,被寄养在姑母家。去年暑期姑母把他送到辅导班。初到辅导班,孩子沉默寡言,老戴问起原因,得知情况后,与孩子促膝谈心,讲人生,话未来,为孩子送去书包和学习材料,在辅导班里,给小朱环吃“小灶”进行一对一辅导,在孩子10岁生日那天,老戴带着几位小同学送去生日蛋糕,并为孩子买了一身衣服,为小朱环过生日。小朱环拉着戴爷爷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辅导班里,孩子又露出久违的笑容,变得快乐和自信。
老戴和几位五老经常变换花样辅导孩子,丰富孩子暑期生活。他们不但辅导孩子课本知识,还组织孩子参加多项文体活动(下棋、唱歌、绘画、书法、剪纸等),同时,还组织孩子观看“小英雄雨来”、“闪闪红星”等爱国主义影片,给孩子们讲周恩来故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雷锋故事”、为人民服务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多年办班过程中,老戴既是辅导员,又是管理员。洪北、汤集、宋集呈三角形,每点相距6公里以上,老戴每天骑着电瓶车奔波在三个辅导站检查、督促、管理。2017年7月19日下午,雷雨交加,龙卷风来袭,由于放学较晚,加上路上有积水,老戴在回家途中摔了两个跟头,腿跌破了,胳膊流血了,到家成了“泥人”,儿子埋怨,老婆责备,他却一笑了之。
寒门学子
贴心人
西宋集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每年都有考上大学、因交不起学费而发愁的困难家庭。老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以帮助特困孩子圆上学梦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工作,凭着一颗心,一张嘴,两条腿,进机关下企业,跑市区,找西宋集在外创业有爱心的老板“化缘”,为西宋集寒门学子筹助学费,在他的努力下,2014—2015年共募捐到助学奖金近8万元,为全镇1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蒋渡村2组倪锐,2015年考上常州大学,父亲患食道癌花去家里所有积蓄,还欠债近3万元。面对1万元培养费、书本费,全家犯了愁,老戴知道后找到村“两委”负责人,希望能帮助小倪锐解决学习费用,党支部书记蒋坤二话未说,亲自发动村组干部捐资近3000元,老戴又与区关工委联系为小倪锐争取3000元助学金,自己也捐了500元,为小倪锐解决第一年的学习费用。接着,老戴又和村委会和镇政府取得联系,帮助其家庭办理了低保,使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