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叶列 通讯员 江汇源 罗宏
“影落湖波夕照秋,老翁唱晚乐悠悠,夕阳围着朝阳转,奉献爱心焕白头。”
这首诗,是淮安区南闸镇关工委主任孙兆成的真实写照。从事淮安区南闸镇关心下一代工作24年来,73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热情,用自己对关工事业的执着和挚爱,在风光旖旎的白马湖畔,默默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新不了情。
爱洒留守儿童——
“小情怀”汇聚“大关怀”
南闸镇有一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看护,作为关工委主任的孙兆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关爱留守儿童的着力点放在办实事解难题上。
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孙兆成协调各村居利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暑期办起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大学生村官、教师志愿者义务为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与此同时,孙兆成多次帮助协调柏庄村校外留守儿童辅导站的活动场所,并争取到电脑和桌椅等教学设备。在孙兆成的精神感召下,原南闸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退休老师范广友自愿无偿担任村留守儿童辅导站辅导员。10年如一日,坚持双休日、寒暑假义务为留守儿童辅导,他们同心合力,将辅导站打造成为淮安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为了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孙兆成多次上门到该镇的游戏机室和网吧做业主的思想工作,还在网吧和游戏机室外蹲守,发现有未成年人进入,便尾随其后,教育劝说离开。
一次次“小情怀”,汇聚成“大关怀”。24年来,孙兆成摸清了全镇留守儿童情况;协调相关学校和镇民政部门实行定向救助,学校免学杂费,民政部门每学期解决困难补助300元;发动开展“爱心妈妈”一对一关爱活动,镇里15名女干部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助15名特困儿童。
情牵问题少年——
“小帮教”托起“大梦想”
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孙兆成对问题少年也十分关注,他组织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者对他们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教,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引导、教育、转化,帮助他们走出违法犯罪的泥潭。
2014年春节将临,南闸镇新河头居委会16岁的小陶与前来讨债的解某发生厮打,致解某鼻梁粉碎性骨折,解某起诉到检察院,检察院协同相关部门多次调解未果,准备受理起诉。孙兆成知道此情况后,立即请缨,希望作最后的调解努力。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只要我们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孙兆成在两家往返三次调解未果。一天晚上,孙兆成又来到解某家,询问了伤情,表示了慰问,当听到解某仍坚持上诉时,孙兆成直截了当地说:“你去要债,先同人家奶奶拉扯,孙子见你拉扯奶奶,他不护着奶奶吗?要有错,你错在先,你还跟十几岁孩子较真吗?”解某看孙老来回跑了那么多趟,说话又这么在理、恳切,也无话可说了。在孙老的劝说下,小陶带着礼品和治疗费,来到解某家赔礼道歉,请求原谅。就这样,两家问题成功调解了。
姚庄村一组的小管,上初中时有小偷小摸行为,孙兆成听说后,主动到姚庄村会同村关工委主任刘步伦多次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使小管及时改掉了恶习。如今已结婚生子的小管在外搞装璜,生意红火。
现在已是老板的赵某,10多年前还是个四处游荡的“小混混”。孙老经常上门帮教,帮助赵某走上正道,还创业有成。原南闸村的小赵,初中毕业在家无所事事,整天游手好闲。孙老多次苦口婆心做工作,动员他外出学习开挖掘机技术,随后帮助他贷款购买挖掘机,承揽一些小土方工程,生意逐步做大,小赵致富思源,不忘回报社会,主动资助了两名贫困生。
在20多年时间内,经孙兆成教育成长的“问题青少年”有20多人,他们都走上正道,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从2008年以来,南闸镇已连续10年无青少年违法犯罪记录。去年12月份,省关工委副主任李明朝来南闸调研时,对该镇关工委工作给予很高评价。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