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千年七夕

 

  □ 孙晓敏

  每天晚上,习惯翻翻朋友圈,点个赞,写个评论,和友人小小互动一下。今晚有好几个朋友在玩小程序游戏——我的七夕签。看看日历,原来七夕节快到了。我忍不住跟风试了一下,抽中的七夕签竟然是美满姻缘,不觉一乐,经年磨合,谁不是九曲回环、千山万水过来的,终能求得一份圆满,不过幸运而已。

  七月初七,有情人相会的日子。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家的小院,初秋微凉,一棵高大的桐树随风轻摆,旁边矮一点的是香椿树,院墙边还有两棵枣树,丝瓜架搭在枣树下。暑热渐渐散去,纳凉的老人念叨着又是一年秋来到,田里的花生、山芋长势不错,过些天该收了。七月七,牛郎织女团圆,如果躲在瓜架下可以听到他们的私语。我还真的有意迟睡,悄悄走到院子里的丝瓜架下,侧耳聆听,可是除了秋虫唧唧,什么也没听到。

  由传说演化来的一个节日,从未曾遗忘,因为那故事寄寓了太多善良、美好的愿望。这个节日对女孩子特别温暖,这一天,有姑娘的人家尤其重视,教给女孩子做各种女红、手工,祈愿获得幸福美满的姻缘。虽说自古重男轻女,但祖先也用一个节日将满满的宠爱给了无数清秀灵巧的女儿家。

  牛郎和织女一年一会,让人在遗憾之余得到一丝宽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间的残忍,现实的无奈,放不下的牵挂,除了仙人,凡人怕是很难做到。天道无情,太上忘情,是道家至高哲学之一,意思是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我理解的忘情,非绝情、非无情,而是有情却能不为情牵、不为情困、不为情囹于桎梏、不为情变得面目可憎,能将浓烈迷乱的情之一字处理得豁达洒脱。如果痴缠愤懑、伤人伤己,就会沦为恶形恶状、有悖于“道”。我相信牛郎和织女一定参悟了这点,你在,我就开心满足;你不在,我就淡然终老。无非就是这样。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七夕,想起词人林夕,他与七夕缘分不浅,温润如玉的一个才子,亦是情种。他的歌,在某一个阶段,一直在内心深处回旋,无言静默,湿润双眸。从他的访谈和书写,我明白了他的故事。他将那个赢不到的人放在心里,化作一句一句歌词。那样的深情执着,相信爱,相信神话。夜幕垂,鹊桥会,七夕的念想,你没归,我独醉,皎月归,我轻随。

  说到底,七夕是属于年轻人的,月上柳梢,人约黄昏,多么美好、深情。像我这样年纪大的,还是识趣点,买几支当季鲜花,换一下案头清供,看看书,翻翻字帖。最近沉迷于古人字帖,苏轼《寒食帖》,黄庭坚《雪寒帖》《荆州帖》,祝允明《致李应桢书札》等等,充满了苍凉难言的人生况味。

  比较特别的是王羲之《初月帖》,淡淡的,家常问候。“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这是王羲之在一千六百年前写给好友的信,“上月得你的来信,虽遥远却很欣慰,劳你牵挂万端——你好吗?”

  卿佳不?夜色无边,月光洒下一片银色的清辉。千年七夕,这一日,让人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