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的《隐身衣》也许只想表达这样的观点:“事若求全何所乐?孤鸣尚且如仙乐。”大约,无论是求知还是人生,都无法求全,但“未完成”不仅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更应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这世间哪有所谓的“完成”?人生的“完成”状态大约是死亡,文学作品的“完成”状态大约是消逝。是的,我们所说的“不朽”一定是没有“完成式”的。伟大的作品不仅是文字本身,更包含着千百年来不断流动的思想。因为人类的种族延续不止,它就永远“未完成”。赫尔曼·黑塞说:“一个伟大的作品,包含着不同神态的各种的脸,然而最终幻化成了统一的人类的容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承认事物的“未完成性”。鲁迅先生提到过的“十景病”,似乎在今天同样不过时。且去翻开一县志,景观的数目非要十、十二的,假如不幸少了一处,就非要再找一处凑成十、十二的。就连列举某人的罪状也定要凑齐十条的。由此可见,假饰完成和完美,及而显露出了国民的无知和自欺欺人。不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旧中国生生抱着本可说是辉煌的文化,结果落在了承认自己“无知”而继续求知的欧美后头。
《红楼梦》未完,贝多芬的《命运》也只有两个乐章,但丝毫不影响其伟大,后来者为它们创造出花样繁多的乐章,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间是否会产生水平甚至超出原著的版本,也未可知。原来,“未完成”、“不完美”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逼迫着我们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向未知探寻。因而,才有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世间万象。
巩固我们已有的成果,承认我们的局限,并勇敢地踏上未知的征途,也许是最好的前进姿态。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说,“在我之前,古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我之后,他的历史也还会继续下去。我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声叹息罢了。”我想,当代中学生在求知路上应该永远心怀谦逊。
自豪于已知,谦逊于未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学业之路,还是事业之路,不须“完成”,也可以最美。
(作者系淮阴中学高三学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