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阴小型水利工程“5+1”管护模式成效显著

■融媒体记者 陆春涛

通 讯 员 淮水宣

本报讯 “你看,这一片片麦苗长势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近日,在淮阴区刘老庄镇九房村,种植大户周长征看着自己承包的一千多亩麦田,心中憧憬着丰收的希望。“我种这块地三年多了,小麦水稻轮着来。最看好的就是这里的农田水利设施,旱能灌,涝能排,从不要我烦神。”周长征说。

“这都要归功于‘5+1’管护模式,它很好地解决了农田水利管护的资金和人员问题。”九房村党总支书记苏龙玉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所有共七千多亩农田都已经流转,村民们钱袋子也跟着渐渐鼓起来。不仅如此,村里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受益于“5+1”管护模式的不仅仅是九房村。自2017年1月起,淮阴区在249个行政村全面创新推行小型水利工程、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农村公共绿化设施、农村公共活动场所设施等农村公共服务“五位一体”+水利工程专业管护的模式(简称“5+1”管护模式),成立“淮阴区农村公共服务‘5+1’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落实管护经费、落实管护人员、制定管理标准,以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对各类工程进行定期保养,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依法查处危害工程的行为,保证各类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给老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8年,淮阴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共使用管护经费1732万元,折合15.8元/亩。落实“五位一体”管护人员2315人,水利工程专业管护人员145人,泵站运行管理人员745人。区“五管办”(村庄坏境整治办公室)按月组织对各镇(街道)农村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管护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通报;区小型水利工程专业管护办公室对全区各乡镇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按季度督查,并及时编发督查通报;农村公共服务“5+1”共性服务管护考核经费补助资金以及小型水利工程专业管护资金使用均与考核结果挂钩。

与此同时,在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大背景下,淮阴区创新“5+1”管护机制护河,将河长工作制与水利工程“5+1”长效管理模式相结合,全区各级河长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巡河治河活动,解决各类问题500多件,有效解决了河道管理中的疑难问题。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