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讯 员 吴 玮 陶安庆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政府工作报告》关注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将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善解民意、句句走心。同时还明确‘打响全域旅游品牌’‘突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强化辐射,加快建设有地域特色、有文化特质、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便于聚力聚焦抓落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冲林表示,新的一年,该系统将深入贯彻市“两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走前列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找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优化供给,让群众生活“热起来”。抓住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期盼,着力在布局规划、产品供给、服务效能上下功夫。继续推进主城区老旧文化场馆改造提升,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小院”;主动服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搭建市民消费和企业营销平台,将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开展万场公益文化活动等惠民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优质化要求。
突出重点,让城市标识“亮起来”。进一步打造“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品牌,创新设计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的公益广告,着力打造“城市美术厅”,提升城市新气质;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带沿线文物遗产资源,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进一步转化“青莲岗文化”黄岗遗址重大考古成果,深化淮安青莲岗文化研究,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构建地域文明标识,为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贡献力量。
聚焦聚力,让精品创作“强起来”。加强规划指导和组织化推动,创排一批舞台艺术精品,组织做好红色主题、地方题材和运河题材书画作品创作工作;充分发挥“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心”作用,扎实开展名家、名师带徒行动;依托“精彩江苏”“台湾淮安文化交流周”等对外交流平台,重点策划具有本土特色的展演展览,着力提升淮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誉度。
创新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大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创意街区(园区);持续释放改革的政策红利,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戏曲振兴;依托文物单位馆藏资源和文创港主体作用,加大“淮安元素”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着力培育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淮安特色文旅品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