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晓星 黄浩浩
近年来,盱眙县突出农村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管护工作,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河道与村庄河塘疏浚工程,整治村庄河塘,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打造“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美丽新农村。
突出重点,实现全域整治
全县13个镇、街道共253个村居近6000多个整治点,面广量大、村庄零散、配套设施薄弱。盱眙县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突出整治建筑垃圾、乱堆乱放和沟塘渠道,实现门前屋后杂物堆放“一户一堆,庄庄整齐”,沟塘渠道达到河畅、水清、岸绿、路洁整治标准。原维桥乡和兴隆乡对建筑垃圾分别采取深挖填埋和堆放成型方式进行处理,取得良好效果。在突出整治重点的基础上,该县在全域范围内认真排查,不留死角,确保整治全覆盖。与此同时,精心打造示范亮点,每个乡镇培育5个示范点,在确保每个村(居)2个示范亮点的基础上,每半年新增1个亮点,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该县各乡镇、街道全力创新机制,充分利用门前屋后空闲土地进行美化绿化,努力实现“产业化支撑,效益化管护”。每个乡镇、街道各选择一个村进行试点,充分运用门前屋后和沟塘渠道空闲土地,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或农作物,提升整治效果,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试点村基础上,针对重点村庄、规划村庄、发展村庄、一般村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实施,对于整治达标的村,给予一定奖补资金。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直各部门和各镇、街道齐心协力、扎实推进,该县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成效显著,百姓生活更惬意
随着盱眙县“五位一体”管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村庄和老百姓感受到了好处,位于淮河镇的明祖陵村便是其中之一。
该村的河道、塘坝都是上世纪50年代人工开挖的河塘,历经多年淤积,沟塘、河道杂草丛生,水质浑浊,村庄环境极差。尤其是明陵引河,不仅供应着全村6000多亩粮田灌溉和牲畜的饮水,还是明祖陵景区的景观河流。该河因多年积淤与外河水流通不畅,水花生等杂草滋生,加上一些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河中,水质不断下降,逐渐发浑、发臭,还经常出现旱期引水困难、汛期排水不畅状况,严重制约地方生产发展,村民对此颇有怨言。
为此,盱眙县水务局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水利项目资金,打造水美乡村。一是对全镇沟塘河道、饮用水、农田等进行规划与测量,编制项目向上申报争取。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跟踪项目建设,在明祖陵村“五位一体”管护工作中,重点按照“水系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规划要求,扎实做好明陵引河疏浚整治,彻底解决明陵引河淤积、河水黑臭等问题,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环境;强化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居民自来水通达率达99%;全力推进小型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农田灌排功能实现全覆盖。三是落实村庄河塘管护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制定管护措施,责任明确到人,做到河面清洁,无有害水生植物和漂浮物;河坡整齐清洁,无生活生产垃圾、无建筑垃圾及其他杂物堆放;河道畅通,无阻水障碍物,无新增违章搭建,无乱挖、乱填河道现象;每条河道明确专人负责,管护工作公示上墙,接受社会监督。
如今,明陵引河清澈见底,河面上没有一点漂浮物,两岸绿树成行,河坡干净整洁,看不见垃圾。说起村里的水环境,村民朱则进赞不绝口:“如今,这儿的水真干净!”
长效管护,打造生态文明新农村
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对照《江苏省水美乡村考核评分细则(试行)》和实际情况,盱眙县积极开展“水美乡村”创建宣传工作,同时,选择条件相对成熟、地方积极性较高、具有典型性和引导性的乡村,结合农村河塘疏浚、小流域治理、幸福库区美丽家园、水景观建设等项目,积极开展“水美乡镇”和“水美乡村”创建申报工作。坚持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着力打造水美乡村,通过河道疏浚、水环境保护、“河长制”管理、“263”治水行动和“五位一体”长效管护等措施,成功打造20个“水美乡村”。
盱眙县以确保河道管护“四无”为重点,以细化管护目标、强化日常考核为抓手,切实加强河道常态化管理,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同时做好管护经费整合、管护考核、管护机制健全等工作。目前,全县共聘用管护人员207名,管护河塘463面12039亩,管护河道186条625公里,实现县、镇两级河道和沟塘管护全覆盖。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