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 红
本报讯 去年以来,市水利局为实现“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采取创新政务审批服务模式,注重审批改革的配套联动,做好“四个特色”,推广探索“两个品牌”,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项目许可,主动介入。水行政许可事项主要涉及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大中型项目程序繁多,专业性极强。因企业及服务机构技术力量所限,其修改时间跨度较大。市水利窗口为此发挥桥梁作用,在项目启动阶段主动介入、主动联系,根据审批、核准、备案等不同类型,会同业务处室对接具体企业与方案进行分类,推动服务前移,做好精准指导,合理规划方案,节约投资建设成本。大唐风电项目,在水土保持方案评审阶段,其建设方案需借土方作为风电地基础及桩基础填埋,专家组实地查看、记录详情后建议,可就近利用入江水道疏浚废弃土方。
首问负责,延伸服务。由于101%服务对象涉及面广,作为企业或者建设方需要的服务除了行政许可外,还涉及系统内业务处室或下属单位,甚至其他部门。针对这一情况,作为首问负责的职能部门,市水利窗口进一步发挥能在系统内引导服务作用以及系统外的协调帮办功能,做到系统内全程服务、系统外全程帮办。盐化新区晨化新材料取水工程需安装闸门启闭机,考虑到后期使用及维护方便,行政许可处进一步延伸服务,帮办联系市内相关企业供其选择。
市县联动,有机结合。目前国家对河道实行分级管理,涉河项目许可往往要求施工单位向市、县两级分别报审。公路、铁路及管道运输类建设项目,线路需穿越市、县两级所管辖河道,有的个体项目仅涉及市级或县级某一处河道。针对这一情况,探索委托授权、集中审批模式,有效保证了审批时限,减少了行政资源占用。
优化模式,提升服务。以“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进一步推进非主体材料容缺受理、预约延时服务、三重项目绿色通道服务、EMS邮寄送达服务等特色服务。中电三河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及青宁线燃气管道防洪审批,为保证其后续项目进程,开通绿色通道,周日申报;主体资格证明容缺受理,采用EMS送达,避免申请人多跑腿。服务模式的优化,为企业提供了便捷,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认可。
推广“互联网+”服务品牌。依托“两端、两平台”,即江苏、淮安政务服务APP及“网上办事平台”,梳理“不见面”或“见一次面”事项清单,实行审批在线受理。群众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或办事平台向市水利局提交办事申请,把相关申报材料拍照上传,网上申请件便自动进入后台运行系统。整个审批流程在网上即可完成,申请人还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办理进度。审批部门办理完成后,再通过短信告知申请人,并将结果通过快递方式送达,实现从“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向“上一张网办所有事”的转变。
探索“并联审批”服务品牌。按照“35745”审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加强涉水行政审批项目“四联合”并联审批试点研究,强化材料流转,进一步减少企业提供主体资格证明、企业信用代码证、政务服务事项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同时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和水平,加大指导力度,帮助相关部门能够并得稳、批得准、办得快。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