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活在社会中,常常需要面临一些事情,想要达到目的,便须越过前面的泥池,却也可以站在原地免受污浊沾染,洁身自好。我想,若池中的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么摘取之路上淌一淌泥池又有何妨呢?
试看司马迁,被施以腐刑极辱却没有选择一死了之。若论道义气节,他的确该赴死来免受侮辱,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说的便是这个意思了。但司马迁知道,若想修完《史记》,他就必须选择活下来。活下来,才会产生无限的可能,司马迁最终不仅写下了巨作,还一跃而上,得到了比先前更高的职位和帝王的肯定与信任。我们不可否认,在追寻仕途的路上,司马迁并未真的完全坚守气节、宁折不弯——他是“浊”的。但再看看功成名就的司马迁吧,一章章的史书正记载着他的“清”,后世多少人向他投来仰望的目光。
汩罗江的水依旧,数千年前的文人大夫葬身于此。江面仿佛还飘吟着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叹息。屈原,皇孙贵族,有着极高文采的爱国之士,选择了洁身自好,自尽江边。他的一生是绝无污点的,但终究是悲剧。即使是以身殉国,又能改变什么呢?不论屈原是否自裁,楚国国运至此,终要灭亡,那么投江而死也许并非他最佳的选择吧。试想,如果屈原活下来,至少能更充分地用好自身的才能,留下更多的千古佳句,但这份文才却随着江水而去,从现实角度看,屈原之死也许是个错误的决定。
由此可见,有的时候,“浊”真的比“清”要好。这并不是“借口”,不是让人放下底线,不择手段去追名逐利。“浊”的只能是过程,得到的结果必是“清”的。
人生旅程坎坷,污浊坑洼之地必有,与其一味洁身自好,不如过浊而清。
(作者系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