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夜宿淮安

淮安时,已是黄昏。

时令接近晚秋,树叶大多泛黄,河水凝重起来,淮安坐落在一片秋日的金黄里。

和三五友人坐在运河边酒馆小餐。从窗子望出去,壮阔的运河两岸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勾勒出古式的建筑、尖顶的亭子、多彩的桥。河中偶有画舫驶过,河水泛着红的绿的橙的蓝的多色的波痕,深沉地呼吸,缓缓地远去。

于是怀想这河水、这城市,旧时的时光。

这河水,从遥远繁华的京都,穿过津门、燕赵大地、齐鲁山水,漫然而来又默然南去,奔向吴越古道、江南水乡。两千多公里,这运河,当年是多少万人,经年累月,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挖,一篓一篓地背,一车一车地推,硬从平地上开掘出来的?那些褴褛的衣服、蓬乱的头发、额上深深的皱纹、茫然的眼睛,胳膊上、腿上的青筋……早已作了古人!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一直到今,两千五百年沧桑岁月里,它曾负载多少历史故事,映照人间多少灯火?

想这淮安的当年,是何样的气象。大河之上,商船云集,千舟往复,纤夫拉纤,船夫摇橹,飞虹卧波,不分昼夜。周边则店铺林立,酒肆里人声鼎沸,街巷里骑马的、乘轿的、背篓的、顶筐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占卜的、修脚的、钉鞋的、剪发的、卖糖葫芦的、贩布匹的、售厨刀的、经营各类杂货的,一块块篷布,鳞次栉比;波斯的地毯、大食的异药、新罗的檀弓、越南的象牙、吕宋的烟草、天竺的郁金香和菩提树,琳琅满目;盐市、鱼市、米市、草市、莲藕市、牛羊市、猪市,更是非凡热闹。到了夜晚,定阳、浙绍、润州、福建、江宁、江西、镇江、四民、新安,散落各处的会馆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开元寺、龙兴寺、紫霄宫、东岳庙、宴花楼,外语和方言不绝于耳,诗酒唱酬,千灯市喧……那可称得上楼台座座酒正酣,笙歌曲曲唱月圆。而城外,近处则帆樯如林,静立河上,灯影半临水,筝声犹在船;远望,那运河之上,烟笼夜色,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不愧是东南第一州的壮美景象啊。

历史已远去,河犹在,人不同矣!

遐想间,餐馆起菜了。最先上的居然是汤包。

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在《说扬州》中提道:“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可见汤包算得上淮安当之无愧的特产哩。

那汤包,一个一个各自放在一个笼屉里,白白胖胖,饱满细腻的皮儿里,隐隐透出黄澄澄的汁液。我急忙忙拿起筷子,就要夹之于碟。旁边的朋友立时拉住,小心帮我撮入碟内。先端起碟来,轻轻转动,只见那包子皮竟如薄纸,汤液如水,随之鼓动流转起来。这可是平生第一回见到流动的汤包,真切的包“汤”。不仅如此,这汤包竟不可直接吃,而是先须用吸管吸,把吸管轻轻插入汤包,细细品食包中的汤馅。一口吸入,顿觉一种无上的美味浸透味蕾,盈满口腔,极鲜美、极醇厚,明香合着暗香,带着糯糯的质感,一种仿佛醉了的感觉涌上脑际。而后,趁馅汁尚未完全吸尽,将包子三两口吃掉,再回味咂摸那吃的过程和余韵。所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是其程序;独吮其汁、风卷其皮、奇美自知、人莫能察,乃是食之哲学啊。

禁不住问这汤包的制作过程。友人慢言细语,娓娓道来,满座从惊叹中安静下来。却说这汤包皮的制作,似乎最简单,却又非常人能及,以水调面,皮面要擀到绡薄,仿佛成了一张张面“纸”,一点火就能着,但却又能包住汤馅,蒸而不破;馅心则以肉皮、鸡肉粒、蟹黄、虾米、竹笋、香料、绍兴酒等十数种配料混合而成,先经大火烧开、小火煨制、筛去汤渣、旺火收浓等十几道烦琐工序,而后加入酱油、白糖、味精、盐、胡椒粉等搅匀,取出入盘,凝成汤冻,即成馅心。而包制时,则要用手轻撮,小小心心防止捏破,掌握的速度、力度、饱满度,都大有学问呢。

言谈间,又上来一精美汤碗,只见汤水中漂荡着白的、红的、黑的、淡黄的细丝,五彩缤纷,轻盈透亮,似沉似浮,散发出特有的清香。一勺入口,软、嫩、柔、滑、清、醇,未及咀嚼,已化为汤液,唯留鲜美在口中缭绕。一问才知,那缕缕白丝,原来竟是豆腐!菜名叫文思豆腐。

说来这“文思豆腐”传之久矣。清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天宁寺有个和尚叫文思的,特别擅长制作豆腐菜肴。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作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记载道:“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据说乾隆皇帝品尝过这道菜后,赞不绝口,引入宫廷,遂成清宫名菜。此菜最见功夫者,在刀功也。一块两厘米厚豆腐,须能片成三十薄片,进而切丝如发。这也震动了曾品味此肴的李光耀。这位走遍世界各地、见多识广的新加坡前总理,不住赞叹:“文思豆腐细若发丝,真的了不起!”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