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人物:小区居民胡玉岭、毕玉英夫妇 八宝汤圆里,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甜

■融媒体记者 潘晓晔

花生、红枣、核桃、芝麻、桂圆、芡实……都已年逾八旬的天津路盛世名门小区居民胡玉岭、毕玉英夫妇,把这调配好的八宝馅包进了和好的糯米面中。虽然子女抢着要从超市买现成的汤圆给父母,但老人还是坚持自己亲手制作,“自己做的吃着香甜。”毕玉英说。

胡玉岭和毕玉英于1961年结婚,那时候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结婚时什么也没买,就把两个人的东西搬到一块儿就算成家了。”毕玉英说,由于自己是剧团里的“台柱子”,所以当时县里特批了一块布料,她用这块布为胡玉岭做了一套衣服,虽然都是化纤布料,但在当时还是引发了周围人的艳羡。

婚后两人很快有了子女,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一家人直到1969年的元宵节才吃上第一顿团圆的汤圆。“那一顿汤圆也是我和老头子自己包的,芝麻白糖馅的,一家人吃得特别香甜。”这香甜来自于芝麻和白糖的味道,更来自于期盼已久的重逢后的喜悦。

团圆之后的日子依旧清苦艰难。毕玉英记得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往往是她一星期下来最累的一天。“早上4点钟就要喊醒孩子,匆匆吃点早饭就摸着黑去县里唯一的澡堂子洗澡。”洗完澡后,全家六口人换下来的内衣外衣几十件,全靠自己一个人手洗。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更是整宿不得空睡觉。“几个孩子吃完饭都去有电视机的邻居家看电视了,我和老伴得忙着炒花生、炒瓜子、做花生糖,好招待来拜年的亲朋。一切忙定,已经是鞭炮四起的新的一年了。”

如今的毕玉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忙碌了。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是儿媳妇从饭店买的现成的,带闺女回娘家的宴席是儿子替他们操持、在饭店吃的。“现在的钱根本花不完。”胡玉岭笑着说,“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近1万块,4个孩子还整天比着往家里送柴米油盐、衣服、保健品,这钱就更不知道往哪里花了。”钱“花不完“的老两口变着法子玩,有轨电车通车那天,他们乘坐头班列车到淮安区玩了一天;淮安重庆直航首日,老两口碰巧在重庆游玩结束,当天就坐飞机回淮安。“搁在以前哪里敢想啊。”毕玉英感叹,50多年前,她月薪是一般人的两倍,纵使这样,她也不敢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带大闺女在上海演出半年,回来时,一样东西也没给自己和孩子买。不敢买啊,生活负担太重。”

胡玉岭、毕玉英一家的生活变化,只是淮安万千市民中的一例,过去一年,淮安坚持量质并举,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1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3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8元、17058元,分别增长8.6%和9.3%。

“现在的日子,是我们过去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太甜!”谈及今昔对比,胡玉岭、毕玉英不约而同地说道。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