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晟 赵桂兰
本报讯 2月2日下午,涟水法院立案庭负责人孙爱明接到院领导电话,30余名农民工到涟水某乡镇镇政府索要劳动报酬,经相关部门协调,现已将此案引导至法院。因彼时已是下班时间,挂了电话,孙爱明立刻通知立案、调解、速裁人员紧急到位,并启动该院诉调对接一体化工作机制,对此案展开应急处理。
经调查,涟水某乡镇镇政府将位于该镇的窑厂土地复垦工程发包给陈某,工程结束后,陈某未能及时与当地镇镇府结清劳务费用,于是受雇于该项工程的30余名农民工集体来到该镇镇政府索要劳动报酬。事实上,承包人陈某并未向政府提供准确的劳务费用清单,导致农民工的劳务费用金额不明,无法发放,且政府方面考虑到陈某自身债务较多,数额较大,即便将劳动报酬给付给陈某,也不能保证这30余名农民工能够拿到自己应得的费用。
此案具有涉及人数多、案情较为复杂且涉及政府等特点,本着服务大局且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原则,孙爱明果断选择放弃一般诉讼流程,带领立案庭工作人员将此案导入诉前调解程序。人民调解员和立案庭的工作人员耐心向当事人释法明理,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工作,所有当事人均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随后,工作人员引导双方当事人就调解结果申请司法确认,当晚11点,速裁庭法律文书出具完毕。从调解到结案,只用了短短三个小时。
“这次涟水法院真的帮了我们大忙了,要不是你们帮我们想办法,这个年我们肯定是过不好了!真是太感谢了!”次日,40余万标的全部给付到位后,农民工代表张某拉着法官的手激动的说。
今年以来,涟水法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搭建诉调对接一体化平台,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工作。通过此平台,矛盾纠纷只需一次申请,即可获得人民调解员、法官的调解协助,实现社区组织、司法宣传、信访部门、人民法院多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动,达到分流、培训、提升、预防等工作效果。此案的圆满解决,正是对涟水法院该项创新工作机制的一次有效验证。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