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5+1”模式 精细化管理 涟水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成效显著

■通讯员 淮水宣

目前,涟水县现有干、支、斗、农渠6821条、电灌(排)站808座。为改变以往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管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等状况,涟水县于2014年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全面推开。2017年,该县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按照“大型灌区和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全覆盖、中型灌区稳步推进”的目标开展改革工作,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31.8万亩。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全县广大干群的重视。涟水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采用“5+1”模式,即住建部门牵头统一农村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河道河塘、道路、绿化等方面“五位一体”管护,加上水利部门实施的专业管护,多措并举,长效管护,取得显著效果。

“五位一体”管护

“五位一体”管护责任单位为全县所有乡镇、园区、街道办事处,年初县政府与其签订责任状,各乡镇、园区、街道办事处对管护工作负总责,村(居)为管护责任主体,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络责任区域,明确分工职责,设立责任区域公示牌,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确保管护无缝隙、范围全覆盖。 为促进该项工作高效开展,由县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办公室牵头负责,分别从县住建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抽调人员成立督察考核小组,集中办公,专职督察,实行一月一考核。督察考核以现场检查为主,采取明察和暗访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综合效果,现场考核评分。

专业化管护

近年来,涟水县水利局每年投入约300万元,对泵站定期开展机电设备保养,对泵房、流道和进出水池等进行日常维护。对小型水闸定期进行螺杆、启闭机等设备维护保养,对生产桥、涵洞、渡槽等水利设施正常维护,确保工程完好。2016年,该局投入320万元对全县所有防渗渠道清理一次。在集中清理过程中,做到严把“四关”,即认真摸底,把好工程量核实关;规范动作,把好公开招标关;严格督考,把好清理质量关;规范程序,把好经费支出关。据统计,全县累计清理防渗支斗农渠1346条、约1600千米。

为保证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全县22个乡镇378个村,聘用492名管护人员,签订《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议》,举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人员业务培训班,侧重解决管护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管护水平。对全县所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覆盖管护,并设立管护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对管护效果每月检查考核一次,每半年发放管护费用,发放长效管护经费780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水平,涟水县对全县主要道路沿线的小型水利设施分涟东、涟西两个片区进行公开招投标,由专业公司开展专业管护,并制定督查考核办法,由涟水县水利局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应的灌区、水利站开展督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支付管护费用,小型水利设施的管护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水利+”拓宽管护

围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涟水县实施“水利+”项目,指导乡镇、园区、街道办事处结合自身区位优势,通过疏浚河道河塘、整治生产生活环境、挖掘文化内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和水美乡村,大东镇瓦滩村、红窑镇金鸡坨、高沟镇扁担村已成为乡村旅游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涟水县建成美丽乡村8个、水美乡村12个。

通过“5+1”管护、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管护责任、管护经费,严格加强督查考核,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管护,小型水利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沟渠整洁畅通,农业灌溉用水矛盾大幅度降低,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量,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群众满意度达到97%以上。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