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内心秩序、漏洞和不甘 创作谈

□ 苏宁

住在河边的好,在于这河水有消音功能,使一切声音到了这都减弱了。风吹过树林时树叶的动会让人听见,这声音让人心里静。深深陷在庭院中的夜,会覆盖掉一大块不愉快。它总是反复用一个崭新的早晨,来冲洗、擦拭粘到身体上的所有坏事物所附着的气息。

近来入睡前,会偶尔翻看一本小说。之前读得少,觉得它们是读了一遍就可以放下的。是容易懂得的。它们只是故事,即为“故”,必已不新。而“事”,只是对人世诸种样貌的囫囵囊括。

一个“小说”对一个夜晚的意义,只在于对人生空白部分的补充。世界在每个人的眼前,都打开得如此不完整,人这种有局限的个体,也没有足够时间去经历。把这不能经历的杂糅到一起,把不完整的打开,把一个人终其一生不会遇到、不会经历、不可想象的部分,让你这么看几眼。它就是这样一个有虚设之闲的收纳器——能将更多人性、人生的可能,人在生活中的状态,放入的容器。随形就物,无限类别的情绪,合理或不可思议,不用写得分行断句,不用富于逻辑和有体面。

那些从未存在、从不会经历、也从不会想象的生活——用它而复习一次发生。它不会以增加你的某些技能、德行为任。它有时只像一种妄念——能让某些“人”,如我,在那些遥远陌生的事物里面,以一种方式和程序,自己也去活一遍。在一些靠谱或不靠谱的情节里,实现一些任性。它能集中很多难料之事到一人身上,让那个人因此更茂盛,更稠密,也更稀薄、虚浮。它可以不可理喻,又前后矛盾。

超出或低于人世的规格和规范,亦无人追究。

小说写作对单一个体生命的成熟和理性有催化作用。通过写小说,被强迫着建立起对生活中诸多人事的理解、合作体系。变得可以高高在上于生活,有俯视生活的能量。因为只有俯视,才可以看到生活全景,各色、各路人物在各种环境里的活。这一切,成全了小说在文体中无限的自由与舒展度。有如可以将一切看在眼里、了如指掌,又能将其随心所欲进行摆布。

关于这本书,特别想说的,不是太多。它是我内心有过的一个秩序。是一天完成之余,我的漏洞和不甘。

这一百年,人类的智识在进步,很多精神部分却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同,作为人的趣味和情绪,越来越被人为去除和减损。人类最后都会在教育层面开始被打造为机器,而不是人。随秩序法律进一步健全,这个局面的出现也许最多五百年就可以完成。我们将会把每一天都活得非常理性,而写的作品中,也不再有让人不喜欢、不屑甚至被耻笑的“感性”。只在意建构章法和去抵达难度。

这样的时代已在来临途中。等它到了,我想,我可能已不会再愿写了。我的人生愿望中写作不是第一。我遗憾这样的时代来临,也庆幸没有在我年轻时,容易被规训时赶上。我有时很介意别人在介绍到我自己的时候,被冠以作家之名,因为我完全还在开始。我和我的作品之间,也是有界线的,并非相濡以沫,互相有很深的浸透,只是有部分的重合而己。生命是非常阔大的承载体,我没有将它完全奉献给“写作”。我有时以此自卑。

偶尔的自信来自于这二点:一是我对我的个别作品比之于我本人多些要求,少些放任;二是我对部分作品的自我评价很低,亦深知别人是以性别、代际宽容着我作品的粗糙、浅薄和无知。

(本文系《我住的城市》后记,文题为编者后加)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