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勋
“1994年,我动完手术,双下肢打上石膏,回到家里,在床上直直地躺了100天。在这期间,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吃饭喝水都是姐姐一勺一勺地喂。后来拆了石膏,发现下肢关节僵直了,姐姐就找来活血的药草,烧水帮我蒸僵直的关节,然后再试图帮我活动关节。每当这时候,我都强忍疼痛,有时实在痛得忍不住叫出声,姐姐听着,一边哭着安慰我,一边还是帮我活动,只是动作轻柔了不少。但是我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双下肢依然僵直......”
这是一段朴实到令听者动容的真实故事,它就发生在盱眙县淮河镇。
1994年5月,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的叶海涛由于得了强直性脊椎炎,进而导致下半身瘫痪,余生可能都将要在病床上度过。这一遭遇使得叶海涛原本光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
这时候,叶海涛对生活、对未来都感到绝望,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义,简直生不如死。细心的姐姐叶海燕每天都陪着他、安慰他,试图让弟弟坚强起来。就在叶海涛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村里留守儿童的功课没人辅导,便萌生了把他们都召集过来义务辅导他们功课的想法。叶海燕知道以后,很是支持,她希望弟弟辅导这些孩子,精神上有了寄托,就能摆脱空虚绝望的心态,重新振作起来。
1999年秋天,叶海燕从亲友家里搬来几张旧书桌,给孩子当课桌。又从亲戚家要来一块木板,刷上黑漆,当作黑板。就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叶海涛的爱心教室办起来了。有时候需要买教辅书,叶海燕一次又一次去县城,有两次县城书店没有,她还特地坐了两个小时的客车去南京买来书籍。
那时候用的还是粉笔板书的,不过半天光景,叶海涛的胸口便落了一层细细的粉笔灰。叶海燕怕弟弟吸入这些粉尘生病,给他戴一层薄薄的口罩。就这样叶海涛周末每天要上七八个小时的课。叶海燕一来不忍弟弟这么辛苦,二来担心弟弟的身体,曾想劝叶海涛停止授课,可是她看到弟弟自辅导这些留守儿童以来,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便明白这件事是弟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于是义无反顾地一直予以支持。
为了方便照顾弟弟,当时处于适婚年龄的叶海燕在镇上“特招”了一位上门女婿,一起生活,共同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还把大房子让了出来,给当地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叶海燕会帮忙照看这些孩子,保证他们的安全。有的孩子可能在家吃坏了肚子,不小心把大便弄到裤子里,叶海燕会帮他们擦洗干净,再把他们送回家,免得着凉。到了晚上,叶海燕会过来给弟弟按摩腿部,冬天掖好被子,一切都收拾妥当才会去休息。
这25年来,弟弟的生活起居,都是叶海燕在照顾。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洗头洗脚,擦拭身体,看病拿药……村里别的人家可以外出打工、买房买车,可是叶海燕因为要照顾弟弟,只能待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叶海燕日夜操劳,皱纹爬上眼角,头上白发渐生,每当看见这些场景,叶海涛都会觉得心如刀割。
渐渐地,这对姐弟的故事在地方上传开,当地党委、政府前来慰问,《光明日报》、江苏电视台、《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刊播专题、特别报道。叶海燕夫妇的大房子无偿地变成了“残疾人爱心教室”,切切实实地成为淮河镇明祖陵村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留守儿童关爱点。20年来,叶海涛辅导了300名学生,很多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大学。可以说,没有叶海燕这个“淮安好人”无私无悔的照顾和支持,叶海涛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不可能获得“中国好人”称号,更不可能有如此成功的“事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