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谦 季武 继田
本报讯 2月22日,淮城街道召开2018年度目标兑现及2019年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各村居、各单位、各部门在新的一年里,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全区争第一、全市争先进”为目标,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两大目标”为主线,着力打好打赢打胜重大项目突破、文明示范街道、城市征地拆迁“三大攻坚战”,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走前列“淮城答卷”,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围绕打造发展“新引擎”,实施“招商会战”工程,着力在招大引强扩张总量上展现新作为。坚持“招商为魂”,突出招大引强、招大引外,着力引大、引新、引优、引强。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资源要素集聚区开展委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活动,在招商层次上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在招商产业上瞄准新科技、新能源,着力引进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群”的集聚效应。全年确保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力争在5亿元、10亿元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当前要重点跟踪对接模具、机床和新材料等3个在谈亿元项目,上半年确保引进1-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亿元以上三产服务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转型升级“提质效”,实施“项目会战”工程,着力在做大工业做优产业上激活新动能。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对引进的项目全过程跟踪、全方位帮办、零距离服务,力促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效。着力抓好投资1.05亿元(含外资500万美元)的达尔美包装项目建设,确保3月份开工建设,10月份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在建的投资1.2亿元的飞翔纸业年产10万吨高强度瓦楞纸项目建设,确保3月份安装调试设备,6月份全面竣工投产。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谋求“从大到强”跨越,做好“优化结构”文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一批“名企名品”。全年确保培植力傲包装、悦肤堂纺织等2个列统工业企业,培育力傲包装、龙发包装等2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
围绕常态长效“全覆盖”,实施“创文会战”工程,着力在全面巩固重点突破上展示新面貌。坚持“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并行,把“人人参与”作为创建实现路径,精心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创建载体平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把“宣传引导”与“立好规矩”和“养成习惯”结合起来,争做文明创建的宣传者、维护者、践行者。坚持“全面整治”与“重点攻坚”并举,把“群众满意”作为创建目标导向,按照管理无真空、创建无死角、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对照指标“查”,突出重点“整”,聚焦问题“改”,一手抓“大环境”的提升,一手抓“小环境”的整治,着力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从身边的点滴变化,分享“创建红利”,感受“文明温度”。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并重,按照“天天都是创建日、人人都是创建者”要求,开展常态化创建,实施长效化管理,既要抓好“检查节点”集中攻坚行动,更要抓好“日常平时”常态长效创建,把工作做在日常,功夫用在平时,让创建成为常态,让文明成为习惯,助力“淮城文明”的华丽转身,为“文明淮安”增光添彩。
围绕城建项目“快建设”,实施“征迁会战”工程,着力在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上提升新速度。围绕区委、区政府城乡建设“双百计划”,聚焦棚户区改造和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项目,以主城区街道的应有担当,打好房屋征收大会战、征迁扫尾攻坚战和城市建设保障战,为全区中心城市建设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再添新彩。按照“一包到底”要求,打好组合拳,开展攻坚战,确保又好又快又稳完成文渠、西汪塘、老涧河等地块黑臭水体整治房屋征收任务,完成荷湖4、5号地拆迁扫尾“清零”和征地任务。同时全程跟踪服务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工程建到哪里,保障服务就到哪里,确保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开工、快速建设,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围绕增强群众“幸福感”,实施“民生会战”工程,着力在利民惠民构建和谐上彰显新气象。实施富民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搭建创业平台,打造创业跑道,引导和扶持群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助力群众增收。深化“三进三帮”和“阳光扶贫”活动,全面完成35户、85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实施惠民工程,增强群众获得感。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提升、文化服务惠民等“十件实事”,提档升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家,改造铺设后街背巷道路10条,改造升级老旧小区20个,整治改造沟塘河渠10条,绿化5000平方米。实施安民工程,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建平安淮城,加大依法治访力度,依靠法治力量和法治方式调处重点信访案件,对不稳定因素、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化早化小,把问题处置在源头,消灭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创造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