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由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编制。报告所列统计期限自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报告电子版可以在淮安市政府门户网站(www.huaian.gov.cn)下载。如对本报告有疑问,请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系(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电话:0517-83605210,电子邮箱:hazwgkc@163.com)。
一、工作概述
2018年,我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条例》及国家、省关于政务公开有关文件精神。将2018年作为全市政务公开基础建设年,在政务公开队伍建设、制度执行、系统升级、平台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努力,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平整体提升,进一步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2018年,全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1万余条(注: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相同信息计1条),同比增长12.5%。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18.3万余条,其中通过《政府公报》公开37条,通过政府网站公开11.2万余条,通过政务微博公开2.1万余条,通过政务微信公开4.3万余条,通过其他方式公开0.7万余条。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2018年,全市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714件,其中当面申请461件,网络申请578件,信函申请675件。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162件,同意公开答复532件,同意部分公开答复46件,不同意公开答复243件(涉及国家秘密6件;涉及商业秘密10件;涉及个人隐私14件;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173件;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40件),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342件,申请信息不存在208件,告知作出更改补充74件,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107件。
(三)行政复议和诉讼情况。2018年,全市因依申请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共计353件,被依法纠错22件,行政诉讼共计260件,被依法纠错7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数量累计同比增长97.1%。
(四)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2018年,我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没有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二、主要成效
(一)加大政策解读回应工作力度。将提升政策解读回应能力摆到政府更加突出的位置来部署推进。一是聚焦解读主题主线。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政策解读,重点聚焦全市重大项目、产业培育、改革创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等重大工作部署,解读好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和工作成效,更好发挥政策解读在稳定发展预期、政策传递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解读过程管理。坚持将解读方案、解读材料与政策文件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明确全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凡未明确公开属性的公文流转时予以退文,凡拟不主动公开的文件须经本级政务公开工作机构审查,凡应解读未解读的审议文件,不予提交政府常务会及部门办公会议研究,力求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应解读尽解读。三是创新解读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书面解读、媒体报道、新闻发布、在线访谈等多种方式解读政策,全年共发布书面解读744篇,组织在线访谈74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152场次,权威解读政府出台的重要政策。四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大政民互动力度,全年召开的15期市政府常务会议均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每期市规划委员会均邀请专家参加,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采取新媒体视频、图文直播方式扩大知晓率。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编排,烟花爆竹禁燃、市容管理条例、城镇排水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制定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及时将意见收集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开反馈。定期收集网言网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部分网民意见转化为推动政府工作的具体举措。五是开展公开底数梳理。围绕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和政府权力清单、政务服务清单,全面梳理政府权力运行和政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政府信息,分批次编排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务公开事项目录清单》,政务公开事项目录清单编制完成率超过70%。六是集中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升级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系统,增设办理结果公开专栏,改分散发布为集中公开。2018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0件、政协提案457件,办理满意率均在99%以上,做到了应公开尽公开。
(二)拓展重点领域主动公开深度。重点推进“四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出台文件对国家和省关于“四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分解,做到责任明确、分工明确、时限明确。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四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栏目细分更加科学明了。一是推进财政预决算领域信息公开。推动预决算信息(含“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在财政预决算公开平台和部门网站上“双公开”,按月公开全市财政收支月度执行情况,及时公开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和预算草案报告。加强降税减费、涉农补贴、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项目资金信息公开,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信息公开。发布《淮安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2018年版)》和《淮安市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2018年版)》等目录清单,做到“目录之外无收费”。二是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公开重大项目批准服务、批准结果、施工、竣工等有关信息。及时公开《淮安市2018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按季度在《淮安日报》公示各地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公开全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节约集约用地、不动产统一登记等信息。及时主动公开征地相关政策、建设项目用地批准文件、“一书四方案”、征地告知书、征收土地公告、安置补偿方案公告等相关信息,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有效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在项目环评审批许可阶段,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公开,明确项目环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三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扎实做好农村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房屋征收等工作的落实进展、问题整改情况公开,2018年度公开住房重点领域政府信息1682条。全面推进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成公共资源交易新一代信息化数据处理系统,开发建设了政府采购“透明办、跟踪查、全面管”一体化采购人平台。2018年,各类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程度明显提升,市本级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两大类电子化交易率约60%,建设工程在线交易率98%以上,药品试剂耗材网上交易率100%,土地交易网上挂牌率100%。强化“阳光扶贫”系统实时运行,全程监管资金使用,全面公开扶贫政策。及时做好农业农机工作动态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春耕生产、夏管、秋收秋种等关键时段农业生产指导信息等。四是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重点项目的信息公开,督促做好教育招生范围、招生条件、学校情况、招生结果等信息的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全市医疗机构院务公开工作要点,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按照要求规范开展工作,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公开途径,方便患者及时获取信息,实现医疗服务信息精准“投放”。推进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定期公开城市空气质量考核结果,每月通报大气环境质量(PM2.5)情况。定期公开水环境信息,每月主动公开全市断面水质状况。加大社会救助领域公开力度,开展社会救助宣传月活动,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淮安市社会救助专题”。主动公开公共文化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服务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及服务时间,向社会公布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名录及建设使用情况,公开全市范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情况。深化“透明食药监”体系建设,成功入选“数字江苏”优秀实践成果。纵深推进食品安全领域信息公开,“逢食行动”做法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国务院办公厅《政务公开工作交流》推介淮安经验。与此同时,加大其他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更好满足群众知情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