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
城市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各种道路也在不断地拓宽、改造,由此衍生出的无数路名也在不停地更新。对于这些老地名,每一代人的记忆都不同。像今天淮安市区南北主干道淮海南路,年轻的人只知道这个路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居民还晓得水门桥往南原名博古路,再往前这条道路叫什么名字,只能从方志中去寻觅了。说到博古路的得名,可谓是无巧不成书,这段几百年前后同名的两位历史人物引发的典故,饶有趣味。
博古路其实得名于明末清初清江浦的一位学者——人称“张博古”的张弨。这位张弨(1625-?),字力臣,号亟斋,他年轻时正值明清鼎革,明亡后遂隐居清江浦,以卖书画和刻书为业,并究心于金石文物的学问,留下《昭陵六骏赞辨》《瘗鹤铭辨》《济州学碑释文》《汉隶字源校本》等著述,其《昭陵六骏赞辨》《瘗鹤铭辨》两书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张弨跟顾炎武是好朋友,顾炎武曾说:“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这位张大师,晚年一直住在清江浦里运河南面的一条南北小巷中,因为他精通文字古玩,学识渊博,名气很大,老百姓都称他为“张博古”,他去世以后,他门口这条小巷也一直被称为张博古巷,以示怀念。清代末年成书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就明确记载:“张博古巷在其西,相传张力臣故居”。
时光一晃两百多年,到了1946年,两淮第一次解放,中共领导的苏皖边区政府就设在博古巷西侧。这一年4月8日,发生了一件大事,一架满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飞机在自重庆飞延安途中,美国飞行员因雾迷航,在山西兴县县城东南约80华里的黑茶山机毁人亡。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此次遇难的烈士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者之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长期关押的叶挺,有同周恩来、赵世炎一起成立共产党旅欧支部、协助毛泽东、周恩来重庆谈判的王若飞,有中共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发,还有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1931年到1935年初遵义会议其间实际上的中共最高领导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江苏无锡人)。
“四·八”空难的噩耗传来,解放区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举行了追悼大会,苏皖边区是在淮安县体育场(今天的漕运广场)举行了大规模的追悼会。为纪念空难中去世的共产党高级干部,清江大闸改名若飞桥,城南公园(今清晏园)改名叶挺公园,镇淮楼挂牌博古图书馆,现在的漕运广场当年叫叶挺体育场。这样,清江浦这一小块范围内,东有若飞桥,西有叶挺公园,中间苏皖边区政府门口这条巷子原来就叫博古巷,改都不用改,正好可以纪念“博古”,形成一个系列。本来纪念清初学者张弨(张博古)的巷子,名字都不改,现成的纪念中共烈士秦邦宪(化名博古),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建国后,淮阴地区、清江市先后对城市道路进行扩建,1962年水门桥建成后,博古巷南北延伸、东西扩宽,成为市区主干道,名称自然而然改为“博古路”。由于大闸口若飞桥名气太大,人们一谈起纪念王若飞的若飞桥和清晏园曾名叶挺公园的典故,自然想起隔壁没多远的那条博古巷,于是“博古路是纪念中共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的说法便流传开去。
随着淮安城市的发展,1970年以后博古路成为淮海南路的一部分,博古路成为历史名词。不过,原博古路以东的闸口街道还存在着一个博古社区,延续着“博古”这个地名。从张博古巷到博古巷、博古路,再到淮海南路,三百多年间,淮安市区一条普通的路名,有文化典故,有历史巧合,在淮安老地名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